
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新林林业局,7000余亩、30万株西伯利亚红松林迎风而立,这是三代林业人用33年心血共同铸就的生态奇迹。从1992年引种试验至今,曾经的异国树种已在兴安岭扎下深根,成为生态建设的亮丽名片。
初心:八旬老者的“红松情结”
85岁的张美钧曾是林业高级工程师,1992年他肩负起西伯利亚红松引种重任。为攻克种子催芽难题,他在苗圃通宵值守;为寻找适宜林地,徒步踏遍林场沟谷。1996年,张美钧背着1502株珍贵的西伯利亚红松枝条,历经5次转车、8天奔波,途中他因过度劳累一度昏迷,可即便在意识模糊时,仍死死护住怀中的种苗,生怕有一丝损伤。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最终突破了红松无性繁殖的技术难关,创下83.5%的嫁接成活率。
传承:中年骨干的“接棒之路”
新林林业局生态修复管理科科长韩贵杰1994年成为张美钧的徒弟。他在零下30摄氏度的山场记录数据,骑坏了3辆自行车,积累了数万组观测数据。2002年赴俄考察后,他制定推广方案,推动红松种植规模化。如今,他主持的苗圃已培育幼苗200余万株,当年的小苗已长到12米高。在他的带领下,新一代林业人周玉军接过接力棒,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多项科研项目,为红松推广夯实基础。
结果:林海深处的“生态答卷”
碧洲林场1995年定植的红松,如今胸径近20厘米,2019年开始开花结实,引种工作迈入新阶段。红松不仅优化了林区树种结构,其果实经济价值显著,单株年收益可达数百元。从7万株试验苗到30万株成林,从单一育苗到“生态+经济”双丰收,西伯利亚红松的成长,正是新林林业局生态建设的生动写照。这抹来自西伯利亚的苍翠,承载着三代林业人的坚守,继续书写守护绿水青山的动人篇章。(崔红霞 薛忠旭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