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成县二郎乡,山林间椴木菌棒整齐排列,天麻育苗基地生机盎然。近年来,成县依托丰富林业资源,将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在二郎乡形成以椴木木耳、香菇、天麻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创新“林业 +” 模式,让森林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
场企融合:龙头带动打造产业示范
在成县汇森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有机种植基地,12000 棒椴木木耳、3000 棒椴木香菇菌棒排列整齐,800桶桶装天麻进入管护期。公司负责人王保平介绍,通过 “场企融合” 发展模式,企业不仅建成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基地(已收集品种 8 个),更构建起 “种植 + 务工 + 技术” 的全链条带动体系:基地建设累计吸纳务工群众 2000 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超 20万元;与高校合作推行标准化种植,建成椴木食用菌科学种植示范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 “看得见、学得会” 的技术样本。
林权改革:林场先行盘活资源价值
做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林区,赵坝林场探索出“国有林场 + 国有企业 + 村集体 + 农户” 发展路径,着力挖掘国有林和集体林资源潜力。场长贾新春表示,通过 “场企融合、联农带农” 机制,林场建成林副产品营销加工中心,引导群众采收栓皮、竹子、松塔等原生资源,既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又为村集体积累 “绿色资产”。为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县林草局创新推出 “一申请、两审批、两监管” 采伐制度,即经营主体或农户申报,采伐量不足 15 立方米的由乡镇审批,采伐量较大的由县林草局审批。在抚育间伐过程中,由乡镇和林业部门共同监管,杜绝 “开天窗” 或 “剃光头” 式采伐,确保林木资源科学有序合理利用。
村级发力:股份合作社拓宽增收路径
赵坝村党支部书记王瑾霓介绍,赵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投资10 万元,建成了 320 架(16000 根菌棒)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吸纳 80 余名村民就近务工。“菌棒架在林间,收益挂在枝头”,村民通过 “土地入股 + 劳务参与 + 收益分红” 三重渠道增收,2024 年基地预计产值达 40 万元,村集体年增收 8 万元以上。
党建引领:全域统筹构建发展矩阵
二郎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杨继北表示,全乡以“党建 + 集体 + 农户” 模式为引擎,在赵坝、店子等村连片发展椴木木耳香菇 600 余架(30000 余棒),试点天麻、重楼等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目前全乡林下产业覆盖农户占比达 45%,带动 300 余人稳定就业。“我们正规划建设冷链仓储和深加工车间,推动‘林间产品’向‘终端商品’升级。” 杨继北说。
从“分散种植” 到 “链式发展”,成县二郎乡的实践印证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逻辑。从山林间的椴木菌棒到规范化的种植基地,从村民家门口务工到村集体积累不断充实,成县二郎乡的林下经济正实现从 “单一种植” 到 “多元赋能” 的蜕变。全省林改框架下的采伐管理制度让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成县汇森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基地成为技术输出窗口,村级合作社的木耳基地架起联农带农桥梁,共同构成 “山绿民富” 的生态经济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