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纪念堂东南角,一株350余岁的木棉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春季绽放火红花朵,被誉为“中国最美木棉”;在增城区小楼镇,千年白花鱼藤蜿蜒盘旋,绽放白色小花,诉说千年沧桑;在荔湾区沙面岛,130余株古树名木(其中古樟树遍布街区)与欧陆风情建筑相映成趣,共同见证广州近代百年对外交流史。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馈赠,记录着自然生态变迁,承载着城乡历史文化记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经2200多年风雨,保存了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目前,广州市在册古树名木达9961株,其中一级古树9株、二级古树156株、三级古树9776株,名木20株。这些“绿色活文物”遍布全市11个区,成为广州以古树名木保护赋能老城市新活力、助推“四个出新出彩”的生态基石,让千年商都在绿色脉络的赓续中绽放出时代的璀璨光彩。
俯瞰中山纪念堂古树 郑树强摄
建章立制 为古树名木保驾护航
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沿着这一方向,广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持续完善保护机制,全面提升古树名木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健全法规体系是保护的基础。2022年,广州市修订出台《广州市绿化条例》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篇,对古树名木的分级、管理、保护、责任划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此外,广州市开创性编制全国首个《城市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并制定印发了《树木保护管理规定》《古树名木迁移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并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规范》《古树名木健康巡查技术规范》等16项地方标准,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全面的制度和技术支撑。2025年3月新颁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广州市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在全市营造全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浓厚氛围,为古树名木撑起坚实的“制度保护伞”。
创新机制是重要保障。广州市以“林长制”为核心,系统构建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市、区、镇(街)、村(社)四级责任体系,将古树名木全面纳入网格并实行精细化管护。通过推动各区签订古树名木管护协议,将保护成效纳入林长制考核,确保管护责任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调查鉴定,及时更新数据库,实现古树名木资源的系统化、动态化管理。
严格执法是保护的关键。广州市持续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行为,制定并印发《全市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强化线索排查与案件查办,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对破坏古树名木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涉及行政案件的及时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侦办,实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通过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切实维护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力。
大田村北帝古庙旁,一株古樟与榕树相拥共生 何子安摄
科技创新 助古树名木生息绵长
步入越秀区六榕寺,4株树龄超过170年的古榕树上挂着特殊的“身份证”——二维码铭牌。扫码后,树木的树种、树龄、生长势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广州市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的一个缩影。
智慧管理是一大亮点。广州市建立了统一的古树名木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将全市在册古树名木全面纳入电子地图,实施统一监管,让每一株古树都以“正式身份”安家落户,获得系统性的科学守护。在此基础上,海珠区配套部署了智能监测网络,通过高清视频、振动倾斜传感器、土壤三合一采集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古树健康状况,为精准开展养护复壮和生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创新各具特色。广州市天河区推出“天河古树名木”App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对古树及后续资源的全覆盖动态管理。白云区建立常态化管养、网格化巡查与专业化考评相结合的量化评估机制,绘制全区“树地图”并拍摄VR全景,实现全方位展示与查询。黄埔区创新运用电子地图和24小时监控系统,对古树生长环境及保护状况开展动态监测。增城区实行“一树一码、一树一档”,已为区内2016株古树名木建立图文信息档案,挂牌保护率达100%。
专业技术是科学保护的重要支撑。广州市依托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组建“树医生”专业团队,融合运用无人机巡检、激光雷达三维监测、AI树龄鉴定等前沿技术,为古树名木提供健康检查、诊疗与复壮,技术推广应用于全国16省52市及港澳地区。广州建筑集团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首创“古树快速生根迁移法”等专利,并获得省园林科技奖一等奖。天河区为古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体检;花都区组建了53人的专家学者和育木师队伍;南沙区聘任9名专家组成“树医生”团队,开展研究、指导和评估工作;从化区建立常态化体检机制,定期实施健康评估及白蚁防治、修剪等精准养护。各地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古树科学保护。
创新公园是广州首批古树公园之一
规划先行 为古树名木腾出空间
广州市实行“树木保护专章”制度,绿化部门与规划、住建和交通等部门联动,在建设项目中落实古树名木避让和保护。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前期摸清古树名木底数,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措施避让保护古树名木。
黄埔区统筹城市建设和古树保护工作,在涉及古树名木、历史文物的科知通道等8个重点项目中,调整优化线位,规避古树名木270棵。花都大道花东立交主线桥为百年古树“让路”,选择“曲线车道”的方式,原地保护古树,受到公众好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一期工程项目用地报批红线范围涉及古树,增城区积极协调建设单位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不破坏古树及后续生长环境,保护古树的同时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
精准施策 促古树名木重焕生机
广州市历来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早在数十年前便系统开展抢救复壮技术研究,研发高效复壮技术与配套产品,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如今,全市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00余万元用于古树巡查、保护和复壮,并将沙面古树群提级为市直接管养,已成功挽救数千株衰弱或濒危古树。同时,广州建立市、区两级巡查机制,明确一级、二三级保护古树分别每3个月和6个月至少巡查一次。2025年以来,累计巡查超9万次,对262株古树实施抢救复壮,特别是针对上半年因多雨、台风天气造成的损害,“树医生”专业团队及时开展救治,持续守护绿色遗产、赓续城市文脉。
“一树一策”精细管护是重要原则。广州市始终坚持“一树一策”精细管护原则,制定了地方标准《广州市古树名木健康巡查技术规范》,指导全市各区按照“一树一档”要求,组织专业技术单位,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规范开展分级巡查和日常管护,及时开展枯枝修剪,清理桑寄生及附生植物,对病虫害及时组织防治。
国家版本馆古树抢救是成功案例之一。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在建设中,保留了一株树龄200多年的古树格木。针对这株古树长势濒危的问题,广州市开展了一系列抢救复壮措施,使古树恢复盎然生机。
广汕高铁古树迁移则是科学决策的典范。新建广州(新塘)至汕尾铁路是省重点建设项目,需迁移一株古榕树。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坚持科学审慎原则,经公示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组织专家研究论证等工作,确定古树就近迁移的位置和全冠迁移的方案。施工前对古树及迁入地采取18项预先处理措施,施工时按照迁移方案10项流程有序推进,实现了“搬家不离家”,将古树“新家”选址在原址附近100米处。
文脉赓续 护古树名木永葆生机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古树资源活化重生、赓续文脉,是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沙面古树公园依托137棵古树资源,健全完善古树科普系统,打造推出古树集市和课堂等,显著增强游客体验;番禺区石楼镇茭塘东村则以百年古榕为核心,建成“湾口坊公园”,融合600平方米的花海与村民休闲空间,延续乡村历史记忆。古树活化利用的实践,正在南粤大地不断书写新篇章。
沙面古树公园是广州市古树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自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深入推进以来,广州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激发古树名木价值活力为导向,深入挖掘古树的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科研价值,依托古树资源建设凉亭、健身步道、休憩平台等公共设施,以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为重点,大力打造古树公园、绿美古树乡村,促进古树名木与城市乡村、历史人文和谐共存,赓续绿美乡愁。据最新统计,广州市已建成15个古树公园、6个绿美古树乡村,有1株古树(中山纪念堂北门内的348岁木棉王)、1个古树群(增城区永宁街)入选中国最美古树和中国最美古树群,成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绿色名片”。
广州沙面古树群
全民参与 实现古树名木共治共享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生态工程,离不开政府主导,更离不开社会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近年来,广州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持续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凝聚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居民等各方力量,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保护新格局。
基金引领,多元共建。2024年3月,广州在全国率先设立“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与市慈善会协同开辟社会捐赠绿色通道。同年7月,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慈善会再次牵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整合资金与技术资源,同步上线“绿美广州基金——守护古树项目”募捐小程序,以数字化、透明化的方式鼓励公众参与“指尖护树”。其中,白云山古树保护项目成功募集所需资金,形成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四方联动的古树保护新模式。
平台赋能,流量变能量。广州市与蚂蚁科技集团合作,把古树搬进“蚂蚁森林”。蚂蚁科技集团无偿捐赠资金支持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利用“蚂蚁森林”公益平台上线展示古树名木,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古树名木的保护,累计超1亿人次点击,“绿色能量”转化为社会关注度,实现了公益流量与生态存量双赢。
保险兜底,风险变保障。广州市率先探索“古树保险”,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防范各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从化区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区古树名木均购买了保险;荔湾区试点为沙面岛古树名木购买保险;增城区试点为部分重点位置的古树名木购买了保险。古树名木保险为古树名木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抢救复壮提供了资金保障。
故事化传播,意识变习惯。《广州日报》设立“树说广州”专栏,深入报道古树名木故事,宣传效果显著。番禺区邀请奥运冠军蔡琪子拍摄“我为家乡绿美代言”短片,获省级媒体刊播。白云区通过摄影大赛、定向打卡、短视频话题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共征集摄影作品3300余幅,完成打卡近4万次,视频播放量超10万。海珠区组建“林小青”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巡绿护绿及古树科普课堂,推动古树保护。各级绿化部门以多样形式宣传古树知识,多级联动将保护意识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使保护古树从口号转化为自觉行动。
立足新起点,广州市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古树名木保护新局面,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和文化魅力,为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广州力量。(作者:林园轩)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