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在年轮中流转,历史在枝叶间绵延。江苏大地上,2.4万余株古树名木如同时光的守望者,静静诉说着千年往事。如今,在法治与科技的双重护航下,古树名木焕发出勃勃生机。
连云港孔望山景区的古流苏树,树龄830年。
扬州驼岭巷内,千年唐槐郁郁葱葱,树影婆娑。这株历经1300余年风雨的古树,曾孕育出“南柯一梦”的美丽传说。如今,在专业团队的精心管护下,古槐依然枝繁叶茂,每年夏季槐花盛开时,清香四溢,令人流连忘返。
在江苏,这些珍贵的“绿色活化石”正得到前所未有的科学保护和法治保障,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续写着年轮里的盛世华章。
普查摸底 为古树名木建立“生命档案”
江苏作为平原省份,素有“一山二水七分田”之称,古树名木资源尤为珍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工作,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绿美江苏建设行动纲要》《江苏省“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江苏省2023—2030国土绿化规划纲要暨2023—2025三年行动方案》等多项规划,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
2012年以来,江苏省绿委办(省林业局)联合省住建厅先后开展了3次城乡古树名木资源大普查,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一树一档”电子档案,详细记录树龄、生长状况、管护记录等信息,依托“智慧林业”管理平台,构建江苏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化档案系统,不仅摸清了古树名木资源家底,还为每株古树名木建立了完整的“生命档案”,为精准、科学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皋 1300 年古银杏
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共有古树名木24892株,其中散生9510株,群生15382株。这些古树名木共计277种,隶属77科156属,构成了江苏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其中,一级保护古树548株,二级保护古树1093株,三级保护古树7376株;名木518株。
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江苏各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护方案。例如,扬州市组织编制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一级3个月、二级半年、三级一年的要求,定期对古树名木开展巡查“体检”;溧阳市利用3年时间,对辖区内所有古树开展了一次全面体检与保护复壮;苏州市在2024年组织管护责任单位,对全市每株古树名木进行了一次健康大“体检”;无锡市,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经开区、溧阳市,苏州市相城区、姑苏区、常熟市、昆山市等地,将古树名木巡查管护相关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常州市、无锡市滨湖区、经开区、江阴市以及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等地,购买了古树名木综合保险。
科技赋能 让古树名木保护更加科学精细
泰兴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是江苏省首个以古树为主题的公园,园内经确认的古银杏群落达15个。公园内20多万株银杏树中,树龄100年以上的有近6000株,树龄200年以上的有508株,更有2株千年银杏傲然挺立。泰兴市林业局按照《江苏省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省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对公园内20余株长势衰弱的古银杏实施了抢救复壮。他们采用根系雷达扫描仪对古树地下根系进行探测,运用树体CT扫描设备检查树干内部状况,为古树进行全方位的“健康体检”。
苏州“清奇古怪”柏,树龄 1900 年。
“我们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古树健康评估体系。‘望’其外部特征,查看花果枝叶长势是否良好,有无病虫害迹象;‘闻’树皮与根系的气味;‘问’当地居民,了解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及周边环境变化;‘切’脉开方,为每株古树量身打造抢救方案。”江苏省林科院研究员刘云鹏介绍说。
近年来,江苏省把古树名木保护的技术研究纳入省林业科技项目支持范围,先后立项《古树名木种质基因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古树名木健康诊断及保护复壮技术研究与集成》等科技项目。省绿委办每年举办全省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培训班,在全省组织开展古树名木智慧化管理省级试点。
在盱眙铁山寺,千年古木瓜树安装了智能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指标。在江苏,像这株古木瓜树一样的很多重点古树名木均已得到重点管护。例如,安装避雷装置和古树智慧监测系统。该系统具备古树监测报警、气象灾害与土壤灾害监测、大风与土壤干旱等情况预警、古树宣传广播以及视频记录等功能,能够随时监测古树的健康状态和周围环境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古树名木的安全生长。
法治护航 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江苏省迅速响应,开展了全方位普法宣传,营造“保护古树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省绿委办组织开展《条例》宣贯培训,邀请参与国家条例制定的相关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江苏新闻频道、江苏卫视、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解读条例内容,解答群众疑问。
泰兴古银杏群
全省各地也积极探索法治保护新路径。常州市创新推出古树名木综合保险制度,为古树提供风险保障服务;苏州市姑苏区将古树保护工作纳入城市管理考核体系;南京市鼓楼区建立了古树名木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协同推进保护工作。
江苏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条例》相关要求和国家统一部署,切实将每株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研究制定我省贯彻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实施办法;同时继续加强与公安、住建等部门的协作,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
文化传承 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在江阴顾山镇,一株千年红豆树年年春天都如期发芽。那颗小小的红豆,承载着无数人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2025年央视元宵晚会上,主持人向全国观众隆重推荐了江阴红豆金箔画,画中的红豆便采自这株千年古树。
无锡惠山寺 600 年古银杏
“这株红豆树,可是我们村的宝贝!”顾山镇红豆村党委书记自豪地说,“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更为我们村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精心开发了红豆系列文创产品,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江苏省积极开展“挖掘古树名木文化价值,推动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活动。省绿委办携手江苏新闻频道,精心制作了《古树绘史 绿韵江苏》宣传片,并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年轮光影 古树印象”江苏古树名木摄影大赛;扬州市推出“在扬州的树下,遇见……”文宣主题,将古树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连云港孔望山以千年“糯米茶”古树为核心,打造“千年流苏,一树倾城”文旅品牌;无锡宜兴市以苏东坡手植海棠树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宿迁项王手植槐 , 树龄约 2200 年
全省各地还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南京明孝陵的一株110岁朴树,凭借其独特的“树张力”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了年轻人竞相追捧的“出片圣地”;苏州吴中区金庭镇“藤樟交柯”爱情树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取景地;宿迁“项王手植槐”与项羽文化相结合,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与此同时,古树名木正在成为江苏省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在泰州姜堰区大伦镇土山村,每年秋季,千年“夫妻银杏”那金黄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引得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土山村党总支书记陈思聪说:“千年古银杏成了我们的金字招牌。我们推出了‘银杏+’发展模式,将银杏观光与果蔬采摘、农家乐等业态相结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江苏省创新实施“绿美古树村庄”建设,每年选择10个古树资源丰富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不仅保护了古树名木,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如皋市搬经镇投入50万元实施“绿美古树村庄”项目,规划“千年古树旅游专线”,2025年游客量同比增长40%。据统计,江苏省已有20个古树村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双提升。
扬州驼岭巷“南柯一梦”千年古槐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是历史沧桑的忠实见证者,更是深厚文化的鲜活传承者。如今,在江苏大地,一场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的生动实践正谱写着崭新篇章。从为每一株古树名木建立详尽的数字化档案,到运用先进科技为保护工作注入强劲动力;从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到深度挖掘古树文化内涵推动传承弘扬;从积极探索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到将古树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江苏已将古树名木保护打造成一项系统完备的社会工程。这些举措正源源不断地为这些珍贵的“绿色活化石”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江苏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