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态科普

生态科普

国土绿化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0-03-20   浏览:1076次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这是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的,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40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增长到22.96%,不间断的植树造林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新修订的《森林法》于2019年底通过并予以公布,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森林法》专门增加了植树节的规定,将每年3月12日作为植树节写入森林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王翔表示,将植树节的规定写入法律,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爱林护林意识,推动形成各行各业、全国上下共同参与植树造林,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新《森林法》中“造林绿化”的重点内容

根据业内专家的解读,新修订的《森林法》“造林绿化”的章节是在原森林法“植树造林”章节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章节名称修改主要考虑:培育森林、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既要坚持自然恢复,也要注重人工修复;造林绿化包括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方式,植树造林主要是指通过人工种植树木(人工造林)培育森林的活动。从两者关系上看,植树造林是造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森林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将“植树造林”调整为“造林绿化”,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全社会资源和要素参与到绿化国土、美化中国的行动中来。

新修订的《森林法》中“造林绿化”的重点内容,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包括:国家统筹城乡造林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绿化美化城乡,推动森林城市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造林绿化;国家鼓励公民通过植树造林、抚育管护、认建认养等方式参与造林绿化;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属于集体所有的,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城市规划区内、铁路公路两侧、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周围,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造林绿化;工矿区、工业园区、机关、学校用地,部队营区以及农场、牧场、渔场经营地区,由各该单位负责造林绿化。在恢复自然生态、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层面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造林绿化,应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鼓励使用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营造混交林,提高造林绿化质量;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科学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新造幼林地和其他应当封山育林的地方,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封山育林;对国务院确定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石漠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需要生态修复的耕地,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自然因素等导致的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因地制宜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植被。

新修订的《森林法》增加“组织开展城市造林绿化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的条款,实现了法律制度的衔接,有利于推动城市绿化。新《森林法》在“森林保护”章节,加大了对天然林、公益林、珍贵树木、古树名木和林地的保护力度。业内专家指出,新《森林法》充分体现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强调科学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2018年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也提出了绿化美化乡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美丽家园等要求。新修订的《森林法》的内容,就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诸多决策部署作出的规定。

大规模国土绿化染绿神州大地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分别增长1倍左右,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植树造林。4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增长1.0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8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达11.8亿亩,居世界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

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NASA地球”卫星资料显示,全世界在过去20年变得越来越绿了,其中仅我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过去17年中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25%以上,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而英国的研究者通过收集2000年~2017年期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发现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其中中国和印度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增长的1/3,中国的大规模国土绿化为全球绿色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建设,造林为先。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通过全民动员、工程带动、城乡共建等措施,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取得扎实显著的成效。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公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创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行动,建立首批26个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省份达到15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围绕义务植树、国土绿化,加快乡村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首次评价认定国家森林乡村7500多个;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我国国家森林城市达194个,还有196个城市正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19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11个省份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形成了跨区域、覆盖城乡的森林城市建设体系。

植树造林40多年来,我国启动多项造林绿化重点工程,新建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稳步实施,优化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仅2019年,全国共完成造林1.06亿亩、森林抚育1.14亿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84.89万亩。2020年,我国计划完成造林1.01亿亩、森林抚育1.2亿亩,种草改良草原5194万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出台科学绿化指导意见,全面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推进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示范建设;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国家储备林和规模化林场建设等。同时,随着一批批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一批批自然保护地的建立,我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北工程筑牢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人工防护林的战略决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40多年来在创新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制度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发挥了示范先导作用。

为提高林草植被科学绿化水平,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持续推进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林木良种、经济林树种、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继续加强百万亩防护林基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精准治沙重点县等项目建设力度,新启动了雄安新区、湟水河流域两个规模化林场和黑龙江松嫩平原、宁夏引黄灌区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2019年,各地将三北工程和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努力实现增绿和增收相统一,2019年三北工程全年共完成营造林任务732.61万亩。同时,2019年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工作由试点开始全面推开,充分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将60%的计划任务向百万亩防护林建设基地、规模化林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精准治沙重点县等重点项目倾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构筑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

2020年是三北五期工程的收官之年,将继续全面提升工程林草总量和质量,加强退化林修复改造、统筹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1月15日,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以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为主攻方向,新时代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把推动科学发展、持续推进大规模绿化、推进退化林和草原的修复改造、提升林草资源总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未来,将把三北工程作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主体工程,力争每年完成造林1000万亩以上,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林场和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力争到2035年提前15年完成工程总体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以上,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建成。一方面,将着力扩绿增量,推动防沙治沙,优化沙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培育沙区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稳步推进退化林修复改造,统筹推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国土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放眼全国,各省(区、市)着眼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投入工程建设的机制,积极引导全社会资源和要素参与到国土绿化中来,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统筹各生态要素,跨区域全流域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以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为建设任务,科学提升林草资源总量,规划布局一批生态防护屏障体系,为经济发展打造生态环境支撑区和一体化生态格局。2019年,长江、珠江、沿海和太行山绿化等4项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400多万亩,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