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让城市更宜居 让市民更幸福

发布时间:2020-03-19   浏览:466次

 

多年来,长春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牢牢把握绿量是关键、民生是根本、生态安全是底线原则,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2016年9月19日,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一、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森林城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建设起步早。长春市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理念,制定了森林城建设规划,1991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了长春市森林城建设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规划。此后,长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就如何让森林走进城市,进行了长达30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家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后,长春市森林城市建设、城市绿化等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创森”目标和要求组织实施,建设成效明显,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是重视程度高。长春市委、市政府对森林城建设高度重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由市长担任总指挥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评。

三是自然条件好。长春拥有大黑山脉、净月潭、石头口门水库等大量的森林和水资源,自然本底条件好。为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2013年10月,长春市正式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编制《长春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予实施。

二、健全机制,创新举措,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用制度推动“创森”工作健康发展。目前,已出台《长春市城市绿化条例》《长春市公园条例》《长春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长春市庭院绿化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为“创森”的建设、管理提供了强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用规划引领“创森”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长春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遵循,实施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努力把长春建设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有独特北国自然风光和生态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森林生态宜居城市。

三是用创新手段开创“创森”工作新局面。加快建设和升级长春市绿化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实现资源数字化、巡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监测智能化和决策分析科学化。同时,积极探索养护管理新模式,试点开展绿地养护管理购买社会化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三、加大投入,巩固成果,实现森林城市建设全面提档升级

一是深入实施百园工程。新建北海公园、谢家公园等一批公园,全市对外开放公园已达到139个,基本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规划目标。

二是深入实施百廊工程。建设90公里长、100米-500米宽的环状闭合绿色廊道,打造长春市环城绿化防护隔离带,形成天然屏障。城区内用道路景观带把森林引入城市,用慢行游憩步道连接各大公园及城市周边风景林地。在城郊的主要公路、铁路两侧和江河两岸拓宽绿化带,形成片、带、网结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坚持适地适树,宜花宜草,已建成人民大街的杨树一条街、东南湖大路榆树一条街、莲花山生态景观大道、城市森林绿道 2 号线等高标准廊道精品工程。

三是深入实施千点工程。在城区,以社区、单位、庭院为单元营造幸福绿地,加强社区林景游园、森林停车场等多元小型绿色空间建设,每年高标准推进30个单位、庭院小区精品绿化。在农村,打造乡村绿色福利空间。对村屯道路、农户庭院、屯内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近3万个村屯的绿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全面开展伊通河、净月潭、万顷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与整治。目前,长春市已经形成了以伊通河生态人文景观为轴线,百个城市公园、百条城市景观防护廊道、千点城乡绿色福利空间为骨架,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绿肺”,湿地生态系统为“绿肾”,环城绿化带环抱,绿色村屯簇拥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防火能力提升、生态文化和林业经济发展等系统工程,认真抓好绿化养护管理、执法监察、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最大限度巩固森林城建设成果。

生态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长春市的森林城市建设也将永不停歇,将在全面巩固已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森林城市建设力度,让城市更宜居,市民更幸福,为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