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绿色故事

绿色故事

石光银:与沙较量的农民

发布时间:2017-09-17   浏览:1521次

治理沙漠25万亩,狼窝沙、十里沙,这些带“沙”字的村庄,如今满眼是郁郁葱葱的乔木、灌木和被树木围成的良田。


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普通农民留下的不普通业绩。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农民,全国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十大杰出人物……


01.jpg


用了30多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实现了荒漠变绿洲、绿洲变富洲。


定边县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石光银出生的海子梁乡是定边县最穷的乡之一。因为沙进人退,童年的石光银随父兄9次搬家,看够了黄沙,吃尽了苦头。


石光银渴望苦尽甘来。1984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石光银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成为榆林市个人承包治沙造林的第一人。


为筹集买树苗的钱,他不顾妻子阻拦,卖掉84只羊和1头骡子,在3000亩荒沙地栽上了树苗,成活率达87%,四大壕村出现了第一片绿洲。


02.jpg


1985年,他又承包了5.8万亩荒沙,开始对6000亩狼窝沙的治理。上面太阳晒、下面沙子烤,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冷水。他带领大伙干了一个春天,可是天公不作美 ,连续刮了11场大风,风蚀沙埋,栽下的树苗90%被毁。第二年,石光银带领大家接着干,可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


两次失败,促使他分析原因,四处学习。最终,石光银带领群众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长达800公里的沙障。到1990年,5.8万亩荒沙得到全部治理。30多年间,石光银带领群众,治理荒沙、碱滩近30万亩,累计植树4000多万株(丛),营造了百余里长、几十里宽的生态屏障。


石光银不普通。他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要让农户在治沙中得到实利。他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秀美林场、千头良种奶牛示范牧场、纯净水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光银希望小学、月牙湖、西湖等20多个经济实体和绿色旅游景点。治沙公司栽种的林木现在总价值1.8亿元,年收入500多万元。十八大以来,石光银又带领公司员工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1.5万亩,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树木100多万株,价值2000多万元。


03.jpg


和石光银一起承包的最早联户及后来的127户,当时60%都是特困户,现在都已过上富裕日子。原地处风沙口的四大壕村,现人均粮食6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被定边县命名为小康村。海子梁乡盛产各种蔬菜,辣椒远销全国各地,成了定边县有名的农副产品主产区,被榆林市命名为小康乡。


石光银还将定边白于山区最贫困的50户、272人迁到定边镇十里沙,给他们划了水田、盖了房子、添置了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让他们一起治沙造林,种菜种粮,发展养殖业。2016年,这些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他还出资办了两处学校,并垫资500多万元,和县政府共同修建了35公里长的定海公路。


在石光银的感召下,一代代治沙人前赴后继,昔日贫瘠的风沙盐碱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县农、畜产业发展。在县城周围建起了一条城郊防护林带,实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目前,定边县森林覆盖率已由1980年的3.8%提高到33.5%,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过去的沙滩变成了良田,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的“金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