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资讯

动态资讯

推进国土绿化 共建美丽铜陵

发布时间:2023-03-10   浏览:497次    来源:铜陵日报

  

1489374484.jpg

党的十九大以来,铜陵市林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密衔接乡村振兴和长江经济带、江淮运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进一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工作,积极推动我市林业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积128.47万亩,森林面积111.5万亩,森林覆盖率24.86%,林木绿化率30.23%,森林蓄积量393.43万立方米。

1.jpg

枞阳县白云崖风光      钱娇娇   摄


聚力林业增绿增效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落实林业增绿增效目标任务,共完成营造林57.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78万亩、封山育林5.3万亩、退化林修复3.56万亩、森林抚育42.56万亩。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高质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为主题,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功能为主攻方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施长江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育结合,综合治理、区域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对我市长江江淮运河两侧15公里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坡荒地进行植树造林,两岸废弃的码头、厂矿和沿线的滑坡山体、裸露地块全部完成复绿,实现宜林还林、应绿尽绿。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水系生态廊道可持续发展,使各类自然保护地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形成连续完整、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高品质生态廊道。将铜陵市内重要水系两侧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为全市绿色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共完成营造林9.9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7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退化林修复2.2万亩、森林抚育3.8万亩。

铜官区西湖镇农林村航拍图

义安区凤凰山风景区航拍图

推进“四旁四边四创”  提升国土绿化质量

“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基础上,于2017年10月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五大类40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70个,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91.4公里。

“十四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我市紧密结合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组织实施各项绿化造林,着力解决城乡绿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四旁四边”零星植树6.06万株,折合面积1010亩。全市共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8个。

4.jpg

郊区铜山镇杨村村百兴谷茶场,茶农忙着采摘“明前茶”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丰富公民尽责形式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展党政领导义务植树26次,植树6.17万株。全市共完成植树面积8.11万亩(含折合面积),植树1158.6万株(含抚育管护等其他形式)。新建各类义务植树基地70个,面积5590亩。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以上,义务植树登记卡建卡率87%以上。

“十四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国土绿化力度,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宣传“八类尽责形式”,不断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为探索创新义务植树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植树难、爱绿捐助难、单位护林难、植树找地难等问题,使全民义务植树成为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我市开通“铜陵市全民义务植树网”网站,推进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市累计开展党政领导义务植树12次,参加人数1800人,植树1.07万株。完成植树面积2.45万亩(含折合面积),义务植树533.92万株(含抚育管护等其他形式)。新建各类义务植树基地19个,面积550亩。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0%左右,义务植树登记卡建卡率87%左右。

1678867151726308.jpg

义务植树活动现场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先后完成了外业调查、资料汇总和成果统计工作。并按照市级、县级权限完成了古树分级鉴定、全国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录入和审核及认定、公布并挂牌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古树名木937株,其中一级古树8株,二级古树79株,三级古树845株,名木5株。

“十四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一是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制作展板、印发宣传图册、录制访谈视频、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古树名木的重要价值和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知识,讲解古树名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共同保护古树名木。二是强化科学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梳理重点衰弱、濒危古树并进行科学抢救修复和养护管理,让每一株古树都得到有效保护,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对刻划、钉钉等损坏古树名木的行为予以劝导制止,对非法采伐、毁坏、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千年银杏王

1678867372643059.jpg

自然保护地(安徽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天蓝水绿山青花开


提升森林质量  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构建稳定、健康和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区域森林碳汇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推进2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打造“竞争力强、产业链完整的三产融合示范项目”的目标,积极探索项目建设模式,灵活运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国有企业等多方参与,着重发展林下经济、林业产业、森林旅游及生态康养,构建实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的特色机制和模式,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产业兴旺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储备林总体规划已获省局批复同意,以安徽长江农业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推动银企对接,通过省国开行专家评审并获银行授信7亿元,项目建设期限40年,目前已流转林地近5万亩,2023年计划完成1万亩建设任务。

纵深推动产业发展  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近年来,我市依托风景区、农庄、经济林基地,将现代林业与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开发以林果游、林茶游、林花游为主题的林业生态旅游业,集中打造浮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风景名胜区、铜陵永泉农庄、铜官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产品。近两年培育省级以上龙头林业企业27家,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54个,经营面积50.65万亩。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达35万亩、经营产值达8.2亿元。

  充分发挥美丽乡村“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效应,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的生态宜居秀美乡村。枞阳县白柳镇山河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苗木、经果林等生态高效产业,实现旅游与生态、林业与生态、产业与生态一体发展。

  为推动林业产业向纵深发展,我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业要素有机组合、有序流动。各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壮大种植规模,促进合作社集体和农户增效增收,不断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既守好绿水青山、又换来金山银山。

压紧压实林长职责  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我市于2021年制定印发《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通过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动,完善组织保障、服务保障、科技保障、资金保障和考核奖惩。为进一步明确重点工作、筑牢制度保障、压实林长职责,我市先后出台《铜陵市林长制工作述职制度》《芜铜联合林长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两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和完善林长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巡林等工作制度,大力加强林业基层工作站建设,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助推林长制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建立森林警长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执法工作合力,实现协作化办案,执法监督全覆盖。建立全覆盖的基层护林工作体系,全市1281名护林员在各自责任区不间断巡护,做到对森林资源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全市设立林长1579名,其中市级林长9名、县级林长57名、乡级林长343名、村级林长1170名,真正做到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与属地管理的空间一一对应,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分级管理的林长制组织管理网格。建立市、县级林长“三个直接联系”制度,市、县级林长直接联系产业基地29个,直接联系林业经营主体34个,直接联系基层林长116名。市、县级林长深入林长责任区开展巡查督查调研130余次,妥善协调解决了林业企业融资难、松材线虫处置、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招商引资用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