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资讯
凤阳县探索实现凤凰山矿区变景区“绿色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2-04-13 浏览:478次 来源:
凤阳县创新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机制
凤凰山由废弃矿区变成花园式景区
凤阳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林长制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把昔日满目疮痍的凤凰山矿区建设成贯通城乡的花园式景区。
凤凰山北接凤阳经济开发区,南邻县城主城区,凤阳因居“凤凰山之阳”而得名。但因长期开山取矿、炸山取石、毁林开垦、乱葬坟墓等,凤凰山一度成了千疮百孔、杂草丛生的废弃矿山。2016年11月,凤阳县启动凤凰山生态修复工作,规划建设主题公园,并将之列入年度为民“十件实事”。2018年,作为林长制改革的重点工程,凤凰山被列为滁州市林长制改革示范点。经过持续多年的治理,如今的凤凰山绿意盎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3000-50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成为当地城乡居民游憩休闲和外地游客观光的首选地。其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系统治理,高起点进发
一是精准定位。按照“北绿凤凰山、南理如意河、中修中都城、东改棚户区、西美新城区、打造云霁街”的城市建设思路,运用江淮植物园建设思维,秉承“顺山势而为、顺山路而为、顺水系而为”原则,赋予凤凰山“产城连接地,生态隔离带”的公园定位。二是精细设计。按照城市湿地公园+山体森林公园建设理念,编制《凤凰山(含天池、瑶池)主题公园设计》,以山体漫游园为核心,谋划摩崖石刻园、密林畅游园等12个不同主题特色园(区),及游客服务中心、月亮湾等40个节点项目。三是精心谋绿。多次召开林长联席会议,完善凤凰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绿化实施方案。优先选取本地乡土树种,采取四季有果有花与乡土彩叶树种结合、常绿落叶乔灌等多树种配置、组团栽植和块状混交模式,打造林长制改革科学绿化示范工程。
二、坚持林长领衔,高规格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凤凰山绿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县级总林长任组长,5名县级副总林长任副组长,18个县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并下设土地征收、绿化工程、坟墓搬迁、矿坑填埋、水系治理、环境保障、资金保障等7个工作组,专项推进土地征收与流转、房屋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保障凤凰山生态修复顺利实施。二是建立统筹调度机制。县级总林长亲自挂帅,统筹协调处理资金保障、治理、保护、建设、管理等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县级总林长多次到凤凰山督导,召开专题调度会议12次,协调解决坟墓搬迁、土地征收、农民阻工、资金拨付等难题30余个。三是建立群策群力机制。在凤凰山生态修复和主题公园建设期间,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先后组织20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凤凰山实地督导,听取建设情况汇报,对凤凰山建设提交议案、提案6件,为凤凰山生态治理建言献策。四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2021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凤凰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决定》。
三、坚持机制创新,高效率治理
一是创新建管模式。出台《凤阳县国有林场、林科所及所属园林绿化公司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实施方案》,由县经投公司分别对“三场一所”新成立的4家园林绿化公司各注资200万元,并各占50%股份,参与凤凰山绿化工程建设,后期绿化提升和管护交由大银山国有林场负责,绿化工程建设和管养纳入县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技术优势,提高了生态修复成效。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150亩,栽植青桐、乌桕、三角枫等乡土树种25万余株。二是部门协作共治。在综合用好矿山生态修复和林业保护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县级财政投入1.5亿元用于凤凰山矿山复绿和基础设施建设。县林业、城市管理、水务、民政、文旅、住建、财政等部门协同作战,累计完成征收土地1200多亩,迁移坟墓3600余座,填埋矿坑100多个、覆土16万方,矿坑改建蓄水池4个、建抽水泵站3个、铺设管道2.5公里,开挖环山水系7000米。三是引导全民参与。在凤凰山设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018年以来,连续5年在凤凰山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栽植三角枫、乌桕、朴树、榆树等苗木1万余株,并建成县级总林长示范林基地。创新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提升了凤凰山矿山生态修复关注度,激发了全民参与并保护凤凰山矿山生态修复热情,并主动参与守绿护绿。
林长制改革催生了凤凰山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机制创新,如今的凤阳县凤凰山作为林长制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达28万人次,已成为向市民宣传林长制改革成果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