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资讯
崛起在皖东大地上的“绿色长城“和“金山银山“ ——滁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
发布时间:2020-08-20 浏览:371次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访安吉余村考察,鼓舞人心。
滁州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江淮分水岭穿境而过,特殊地形导致区域缺水易旱。党的十八大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滁州样板,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把绿色作为美好生活的最厚重底色,在皖东大地上建设“绿色长城”和“金山银山”,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获评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等称号。
实施重大工程,实现绿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滁州市委、市政府形成共识:“森林是水库、森林是粮库、森林是钱库”,克服岗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浅,营造林难度大等困难,坚持把树种上,让皖东大地尽快绿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紧紧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布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深挖造林潜力,拓展绿色空间,先后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186.13万亩,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净增 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35.86%。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呈现。
——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持续实施绿色滁州行动。坚持“规划建绿、让路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社区扩绿、街巷补绿”。先后建设了南湖公园、清流河公园、丰乐亭公园、花博园等多个公园游园绿地,城市景观环境明显改善。南湖景区综合整治工程、琅琊古道综合整治工程、龙蟠河主题公园等项目先后获得了“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7平方米,显现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林城相依,林人相融”的森林城市特色。
创建森林城市,实现美起来
滁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重要指示。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举措,作为打造生态文明滁州样板的重要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绿化美化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着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森林上路、森林入村、岭上森林长城“五森”工程。先后创成 7个省级森林城市、73个省级森林城镇、433个省级森林村庄;新建和提升森林长廊700公里。老嘉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全市拥有琅琊山等5个国家森林公园,南屏山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凤阳县小岗村等4个森林村庄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有效引导和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工作。全市湿地面积136万亩,居全省第四位。滁州绿色发展“一号工程”的明湖生态旅游项目成型,湿地及绿化7.5平方公里,成为大型综合性生态产业园。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合作共建湿地公园的典范,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发现,良好的生态也令池杉湖成为旅游目的地。2019年4月,全省第38个爱鸟周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池杉湖湿地公园举办,山水滁州已展露新姿。
深化林业改革,实现活起来
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森林生态安全问题,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极大地拓展了林业改革发展空间。滁州市林业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坚持高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从焦点、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蹄疾步稳深化林业改革。
实行国有林场改革。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在滁成立安徽老嘉山机械林场,与河北塞罕坝林场同时成立。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扎根山场,打造了“关内人工林第一家”。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林场发展受阻。2015年,全国实行国有林场改革。滁州国有林场数量和职工人数均占全省1/3,滁州市顶住巨大改革财政压力,拿出真金白银推动改革。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安排事业费2.5亿元,职工工资有了保障。林场不在靠砍树过日子,森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场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走上了“从砍树到看树”的致富路,皇甫山林场获批“中国森林康养林场”称号。良好的森林环境,为全市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2019年,全市旅游业287.12亿元,同比增长19.2%。2019年底,国家验收组到滁州验收国有林场改革,对改革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确权不分山”、“确证不分心”、“确利不分林”的原则,积极推进林业“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建立林权交易服务中心,为林农提供林权交易、林权抵押等服务,实现“变资源为资产,资产变资金”,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累计流转林地面积62.13万亩,流转金额超5.4亿元。全市林权抵押面积34.76万亩,贷款额近12亿元,发展林产业企业163个、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2427个,带动贫困户脱贫1433人、人均增收近4000元。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推行林长制,是安徽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的创新举措。推行林长制改革,形成了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林业工作新格局,聚焦“五绿”实施“五化”,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高质量发展,确定19项重点任务和改革举措,着力建设江淮分水岭生态保护样板区、国有林场转型发展创新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先导区,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生态建设滁州样板。滁州林长制考核居全省第三。市林业局局长薛玉苍介绍说,改革为发展频添动力,更保护着滁城“蔚然深秀”的绿色标签。
培育特色产业,实现富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滁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想方设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发展优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扶贫,坚定不移走生态惠民富民之路。加快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碧根果小镇规划3个,全市薄壳山核桃面积17.5万亩,建立示范基地15个。全椒县建成全省最大高标准果园化薄壳山核桃县级示范基地,被授予“中国碧根果之都”称号。加快麻栎生物质能源林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麻栎短轮伐期经营技术为全国首创,《麻栎炭用林培育技术规程》被正式发布为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市麻栎林面积达56万亩,产值达20亿元。每年可产原材料40万吨,生产菊花炭5-8万吨、木醋液10万吨。
加快精品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52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成为全省三大苗木基地之一。其中,来安县苗木花卉面积15万亩,花木年产量达7000万株以上,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加快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综合利用枝丫材,森林工业蓬勃发展。以扬子地板、佳诺威木业为代表,形成了一批板材加工的知名企业。人造板产能100万立方米,强化地板产能5000万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加快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升5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建设,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0个国家森林类A级旅游景区,165个星级农家乐,304家森林旅游人家,打造一批集旅游康养、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亮点。
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种养产业,培养食用菌,林下养殖草丛鸡、爬山猪等特色农产品。拥有国家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41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22个、省级家庭林场4个。我市选送的果品在北京世园会果品大赛中斩获1金3银2铜。
严格生态保护,实现强起来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滁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全市PM2.5、PM10全面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滁州蓝”为市民津津乐道。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滁河(南谯段)获评全国最美河流。扎实做好水源涵养林保护,认真贯彻落实皖苏两省签订的《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合作协议》,2019年考核断面滁河陈浅断面年度水质达标,取得阶段性成果,滁州市共获皖苏两省补偿资金4700万元。开展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形成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初步成果,全市23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15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20公顷。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扎实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全市277株古树均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