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动态资讯

动态资讯

蚌埠日报:绿化淮河两岸 共享幸福家园

发布时间:2020-03-16   浏览:616次    来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来了。当前,蚌埠正在加快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日前,《蚌埠市国土绿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正式印发,全市人民携起手来,用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义务植树和绿化家园中来,为建设绿色蚌埠、生态珠城贡献力量。

  日前,《蚌埠市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五绿”任务,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效率保护,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先导区。

  (一)强化护绿,切实保障林业生态安全

  1.加强自然保护地统一监管。实行统一规划设置、分区管控、分级管理,突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保护,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加强林业资源安全巡护。全面建立县、乡、村护林组织体系,普遍配备护林员,开展跨区域联防巡护,运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化手段,推进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源头保护网格化和信息化,实现林业资源安全巡护全覆盖。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公益林和重要湿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样性。

  (二)加快增绿,推进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落实各县区、各有关单位的绿化责任。加强公益林建设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推进林木和绿地认建认养、捐资助林、“互联网+”义务植树,拓展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广泛营造内涵丰富的多主题纪念林。

  2.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大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繁育力度,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调整树种结构、林种组成,不断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效益。

  3.深入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工程。聚焦乡村绿化美化,打造“五小园”,实施生态宜居工程;聚焦道路河渠绿化,实施绿色长廊工程;聚焦城镇周边绿化,实施森林绕城工程;聚焦景区周边绿化,实施增绿添彩工程;聚焦单位(居民小区)周边绿化,实施绿色家园工程。

  (三)严格管绿,构筑林业发展执法体系

  1.开展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林火阻隔系统,提升森林预防队伍能力建设。

  2.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灾、检疫执法与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和完善各级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

  3.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林业科技成果,建立森林资源“一张图”“一套数”“一体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开展林业资源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

  (四)科学用绿,促进林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1.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推进森林认证,发展绿色生态产品。积极培育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森林文化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实施林业精准扶贫,促进贫困人口从林业获得的收入逐年增长。

  2.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跨区域森林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非国有公益林和其他林木,尝试采用政府租赁、赎买等方式,委托经营管护。鼓励林权所有人对公益林和退耕生态林进行生态产业化利用。

  (五)深化活绿,创新林业发展支持保障机制

  1.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的方式解决承包林地细碎化问题,引导部分不愿经营或不善经营的农户流转林地经营权。推广收益比例分成或“实物计价、货币结算”方式兑付流转费,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2.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鼓励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建立健全林权交易和林权融资市场体系,激发林业创新发展活力。开发利用森林多种功能,实现集体林业增绿、增效、增收。

  3.强化林业投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林业经营主体特点和贷款需求,开发抵押率高、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相适应的贷款品种,设立林权抵押贷款服务绿色通道,提高办贷效率。

  《蚌埠市国土绿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日前正式印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的原则,结合蚌埠市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乡村振兴战略、“两个中心”战略布局,坚持提升森林质量,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健全生态功能,全面提高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构筑城乡一体、山水林田湖草和谐统一的生态网络体系,让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生态蚌埠、美丽蚌埠。

  建设理念:

    淮水潋滟翠染森林城

  紧紧围绕蚌埠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重大举措,秉承“城镇化”与“生态化”两大时代发展使命,以“淮水潋滟翠染森林城,蚌山空蒙绿透宜居地”为核心理念,以“绿满珠城,生态融城”为建设方向,基于蚌埠山水格局与城市形态有机衔接的生态空间体系,完善市域内核心水域、林地、重要生物栖息地、生态廊道等核心生态空间,以绿廊、绿道等生态链接为桥梁,建立市域生态资源的空间联系,形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基质等景观要素共同建构的生态空间体系,打造山、水、林、城完美融合的绿色网络化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结构布局:

  六大体系结合现状着眼未来

  根据《规划》,蚌埠市国土绿化结构布局主要包括:生态网络建设、生态保护建设、森林质量提升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产业建设、支撑管理建设等六大体系建设构成。 

  生态网络建设主要包括蚌埠市中心城区绿地建设、乡镇建成区绿化建设、村庄绿化建设、森林长廊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方面;生态保护建设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城市重要水源地保护等方面;森林质量建设主要包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科学造林、城区绿化质量管理等方面;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文化社区、义务植树等适宜开展和宣传蚌埠市文化特色的建设内容和方向;生态产业建设主要包括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建设等方面;支撑管理建设主要包括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互联网+”与智慧林业建设、林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广、林业信息化建设、监测体系建设、政策法规与执法体系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绿化管理建设、苗木培育等方面。

  空间布局:

  一心三极多点 一带两屏三网

  一心:都市区绿色生态圈。由淮河、天河、涡河等滨水景观,涂山—白乳泉省级风景区、龙子湖风景区、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三汊河湿地等湖泊湿地景观,南部东芦山、西芦山、老山等山体森林景观以及蚌埠市主城区绿地系统空间构成的蚌埠市都市区绿色生态圈。

  三极:县城建成区绿色发展极。固镇县、五河县、怀远县三县城建成区绿化构成的绿色发展极。 

  多点:绿色人居环境空间。以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文化社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美好乡村建设等各类人居森林为主构成的绿色人居环境空间建设。

  一带:沿淮生态景观带。充分挖掘淮河自然人文景观,结合沿淮涂山风景区、天河风景区、蚌埠闸风景区以及湿地开发,建设贯穿蚌埠城区、怀远县、五河县的东西向特点生态景观带,构建“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开放式带状沿淮绿地,形成森林、湿地与现代建筑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城市景观;通过恢复和重建沿淮生态文化景观,提升沿淮景观带的历史人文内涵,最终打造一个融亲水、名胜游览、湿地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沿淮生态景观带。 

  两屏:湿地森林景观生态屏障。东部湿地森林景观生态屏障:指以固镇县和五河县为核心,由香涧湖自然保护区、沱湖自然保护区、天井湖自然保护区、大巩山森林公园等构筑的湿地及森林景观生态屏障。西部湿地森林景观生态屏障:指以怀远县为核心,由四方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芡河湿地、大洪山自然保护区等河流湿地森林景观构筑的生态屏障。 

三网:生态廊道网络。主要指以城市道路、河流水系绿色生态廊道和农田林网为骨架,在市域范围内形成林路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林园相依的互相连通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一是道路生态廊道网络建设。以蚌埠市骨干路网为骨架,以广大农村道路为补充,通过造林、更新、改造,加强道路生态防护林的抚育管理,全面提升道路廊道的绿化水平和绿化质量。二是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以怀洪新河、浍河、茨淮新河、芡河、涡河、北淝河等骨干河流水系绿化为重点,以渠道、水库、中小湖泊绿化为补充,建设以乔木为主的高标准林水复合生态廊道。三是农田林网生态网络建设。补植断带林网,更新老弱植株,形成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网,增强农田网络连通性和护农增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