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滁州市推进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

发布时间:2021-11-24   浏览:285次

滁州市推进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

——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一)

 

近年来,滁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有力抓手,按照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要求,着力完善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以三树一苗的小杠杆撬动发挥生态优势大效应,努力打造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滁州模式全面彰显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一、遵循市场逻辑,推动政府办林转为市场办林

创新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参与办林,加快盘活林业资源,着力解决集体林碎片化经营质量不高国有林市场化活力不强、碳汇林产业发展不快等难题。

(一)盘活国有林。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机遇,落实事企分开、市场化运作等要求,注资20亿元成立滁州润森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巧搭平台+、拓展融资+、探索项目+”盘活市属5个国有林场47万亩森林资源和经营性资产;规划投资50亿元配套建设6个二、三产业项目,延长林业产业链条。皇甫山国有林场战略储备林项目已获省工商银行授信融资额度7.04亿元,成为全省首例商业银行信用类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全省首个政策性银行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成功落地全椒,总规模39.9万亩,一期11.43万亩获省农发行授信额度9.3亿元。

(二)激活集体林。发挥政策奖补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三变改革,创新两山银行”“净林地招商等模式,鼓励引导林农通过流转、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立精深加工基地、发展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成功创设全省首个森林银行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特征,搭建集体林地运营平台,对碎片化林地资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流转林地面积48.74万亩,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783个,创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3家。

(三)做活碳汇林。邀请中国林科院、南林大等专家来滁授课和交流探讨,专题开展碳汇理论知识系统学习,按照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原则,率先出台全省首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林业碳汇工作方案(试行)》等;实施一村万树碳汇森林行动,建立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村企共建碳汇林利益分享两大模式,全力拓展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等四旁绿化空间;与中国林科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开展林业碳汇战略合作,一体推进国储林、经济林、碳汇林建设,力争2025建成高效碳汇林基地300万亩。

二、激发资本力量,推动部门独唱转为社会合唱

依托林长制改革,创新林长+”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强化资本、科技等要素保障,着力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一)资本上山入林坚持搭平台、抓项目、延链条,探索政银担企合作模式,创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劝耕贷”“皖林邮贷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林业金融产品。今年以来,全市申报林业贴息贷款3.89亿元,获贷款贴息补助644.45万元,占全省总额17.37 %,增速居全省前列;成功申报欧投行珍稀树种项目贷款7.5亿元、建设规模达27.3万亩。

(二)服务进村入户建立健全部门对接联动机制,推动与林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立“1+8”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林长制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送理念、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累计选育本土林木良种15个,引进国内知名育苗企业3家,累计推广实用技术26项。

(三)产品触电入网大力推进林业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林业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持续创优林业营商环境;支持涉林产业企业拓展电商化路径,强化京东滁州特产馆、邮乐购苗盟网、萝小萌等电商平台建设,挖掘全椒碧根果”“听溪湖草鸡”“清山艾草等林产业特色产品300余种,1-9月全市林产品网销售额达12.6亿元,同比增长16%

三、搭建项目平台,推动含绿量转为含金量

坚持在提质增效上先行一步,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发展特色树调整山上一棵松、调优山下一棵杨,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碧根果)、麻栎、杜仲和精品苗木三树一苗产业。全椒县发展薄壳山核桃7.1万亩,被授予中国碧根果之都;嘉山、皇甫山国有林场已发展形成2万亩省级碳汇林基地。目前,全市建成全椒石沛、来安半塔、定远蒋集3个碧根果特色小镇,薄壳山核桃面积达19万亩,建成示范基地15个;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58万亩,2020年产值超30亿元。

(二)建设高效林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南京植物研究所等10余个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成百思德风景园林院士工作站,南谯麻栎、全椒薄壳山核桃等4个博士工作站及3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个。目前,全市麻栎林面积达65万亩,林农亩均年增收600余元,每年可提供栎炭原材料40万吨、生产菊花炭58万吨。

(三)调优产业链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扬子地板、佳诺威木业等一批板材知名企业,人造板产能达100万立方米、强化地板产能5000万平方米;结合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和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实施串珠成链工程,将示范点有效连接。提升森林风景道187.18公里,串联全市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辐射带动40个乡镇、220个村;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等3家基地入选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

四、借鉴意义

滁州市以林长制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得到了深刻启示。市场思维是前提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注重让市场进林场、让资本活资源,巧搭林业投融资平台,成立滁州市润森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大力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资本运作是核心坚持用资本的力量谋事,出台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配套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引入金融活水,撬动社会资本助力林业发展。充分运用好国家财政贴息、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降低林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系统推进是关键坚持用部门的力量管事、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林长+”部门协作机制,针对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薄,涉及面广等现状,凝聚工作合力、调动社会办林积极性,持续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是保障坚持用整合要素的力量成事,创新“121”工作模式,各级林长亲力亲为、成员单位定点包保、林业部门协调保障,把林业市场主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聚力打造林业生态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