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验交流
滁州市推进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
发布时间:2021-11-24 浏览:411次
——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一)
近年来,滁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有力抓手,按照“产业化用绿、市场化活绿”要求,着力完善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以“三树一苗”的小杠杆撬动发挥生态优势大效应,努力打造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滁州模式”,全面彰显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一、遵循市场逻辑,推动政府办林转为市场办林
创新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参与办林,加快盘活林业资源,着力解决集体林碎片化经营质量不高、国有林市场化活力不强、碳汇林产业发展不快等难题。
(一)盘活国有林。抢抓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机遇,落实事企分开、市场化运作等要求,注资20亿元成立滁州润森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巧搭“平台+”、拓展“融资+”、探索“项目+”,盘活市属5个国有林场47万亩森林资源和经营性资产;规划投资50亿元配套建设6个二、三产业项目,延长林业产业链条。皇甫山国有林场战略储备林项目已获省工商银行授信融资额度7.04亿元,成为全省首例商业银行信用类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全省首个政策性银行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成功落地全椒,总规模39.9万亩,一期11.43万亩获省农发行授信额度9.3亿元。
(二)激活集体林。发挥政策奖补“四两拨千斤”作用,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创新“两山银行”“净林地”招商等模式,鼓励引导林农通过流转、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建立精深加工基地、发展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成功创设全省首个“森林银行”,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特征,搭建集体林地运营平台,对碎片化林地资源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共流转林地面积48.74万亩,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783个,创建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省、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43家。
(三)做活碳汇林。邀请中国林科院、南林大等专家来滁授课和交流探讨,专题开展碳汇理论知识系统学习,按照“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原则,率先出台全省首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林业碳汇工作方案(试行)》等;实施“一村万树”碳汇森林行动,建立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村企共建”碳汇林利益分享“两大模式”,全力拓展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等“四旁”绿化空间;与中国林科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开展林业碳汇战略合作,一体推进国储林、经济林、碳汇林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高效碳汇林基地300万亩。
二、激发资本力量,推动部门独唱转为社会合唱
依托林长制改革,创新“林长+”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强化资本、科技等要素保障,着力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一)资本“上山入林”。坚持搭平台、抓项目、延链条,探索“政银担企”合作模式,创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五绿兴林·劝耕贷”“皖林邮贷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林业金融产品。今年以来,全市申报林业贴息贷款3.89亿元,获贷款贴息补助644.45万元,占全省总额17.37 %,增速居全省前列;成功申报欧投行珍稀树种项目贷款7.5亿元、建设规模达27.3万亩。
(二)服务“进村入户”。建立健全部门对接联动机制,推动与林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建立“1+8”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依托林长制“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送理念、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累计选育本土林木良种15个,引进国内知名育苗企业3家,累计推广实用技术26项。
(三)产品“触电入网”。大力推进林业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林业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持续创优林业营商环境;支持涉林产业企业拓展电商化路径,强化京东滁州特产馆、“邮乐购”、“苗盟”网、“萝小萌”等电商平台建设,挖掘“全椒碧根果”“听溪湖草鸡”“清山艾草”等林产业特色产品300余种,1-9月全市林产品网销售额达12.6亿元,同比增长16%。
三、搭建项目平台,推动“含绿量”转为“含金量”
坚持在提质增效上先行一步,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
(一)发展“特色树”。调整山上“一棵松”、调优山下“一棵杨”,重点培育薄壳山核桃(碧根果)、麻栎、杜仲和精品苗木“三树一苗”产业。全椒县发展薄壳山核桃7.1万亩,被授予“中国碧根果之都”;嘉山、皇甫山国有林场已发展形成2万亩省级碳汇林基地。目前,全市建成全椒石沛、来安半塔、定远蒋集3个碧根果特色小镇,薄壳山核桃面积达19万亩,建成示范基地15个;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58万亩,2020年产值超30亿元。
(二)建设“高效林”。与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南京植物研究所等10余个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成百思德风景园林院士工作站,南谯麻栎、全椒薄壳山核桃等4个博士工作站及3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已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个。目前,全市麻栎林面积达65万亩,林农亩均年增收600余元,每年可提供栎炭原材料40万吨、生产菊花炭5~8万吨。
(三)调优“产业链”。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扬子地板、佳诺威木业等一批板材知名企业,人造板产能达100万立方米、强化地板产能5000万平方米;结合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和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实施串珠成链工程,将示范点有效连接。提升森林风景道187.18公里,串联全市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辐射带动40个乡镇、220个村;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等3家基地入选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
四、借鉴意义
滁州市以林长制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得到了深刻启示。市场思维是前提。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注重“让市场进林场、让资本活资源”,巧搭林业投融资平台,成立滁州市润森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大力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资本运作是核心。坚持用资本的力量谋事,出台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配套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引入金融活水,撬动社会资本助力林业发展。充分运用好国家财政贴息、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降低林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系统推进是关键。坚持用部门的力量管事、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林长+”部门协作机制,针对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薄,涉及面广等现状,凝聚工作合力、调动社会办林积极性,持续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是保障。坚持用整合要素的力量成事,创新“121”工作模式,各级林长亲力亲为、成员单位定点包保、林业部门协调保障,把林业市场主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聚力打造林业生态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等要素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