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统筹谋划 多措并举 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16-01-29   浏览:659次

成都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0区4市6县,幅员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9.8万。现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24个、风景名胜区12个。林业用地面积648.4万亩,森林覆盖率38.4%。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成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400元。

一、以基地培育为抓手,夯实现代林业产业基础 

本着突出特色优势、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四旁空地、湖库周边、河流两岸和交通干线林间空地潜力,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木本油料和三木药材为主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以温江、都江堰、崇州和郫县为中心,以乡土野生花卉选育和珍稀树种为重点,以彩色植物、高档盆花、盆栽绿植、切花切枝等花卉品种为主的"高、精、尖、特"观赏苗木基地。到2015年,全市累计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面积195万亩,其中木质原料基地30万亩、竹林基地47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38万亩(木本油料和三木药材)、苗木花卉基地80万亩。成都花卉苗木基地已成为全国四大花木基地之一。温江区围绕建设国内独具特色的开敞式园林生态公园,先期建成花木产业核心区4000亩,建设绿道23公里。 

二、以产业集群为引擎,壮大林业产业发展实力 

坚持以林板家具一体化为重点,推动土地、人才、技术和龙头企业等生产要素向现代林产加工产业园区集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现代物流营销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以新都、彭州、邛崃和崇州为核心的产业特色突出、企业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力强的木竹加工类林业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市人造板产能达到320万立方米,家具产能1200万件(套);培育亿元林产业企业达到78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50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林业专合组织13家,市级林业专合组织54家;全市以林产加工为主的二次产业产值达到243亿元,占比达50%。成都现已打造为全国三大家具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四大家具商贸流通基地之一。全友家私获得中国名牌殊荣,明珠家具、全友家具和双虎实业等近20个“成都造”家具品牌先后获注中国驰名商标。 

三、以林下经济为突破,提升林业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发展林下经济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和龙泉山生态修复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紧密结合,在龙门山区域发展林药、林茶、林菌等林下种植业,在二、三圈层区(市、县)发展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业,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培育林下中药材基地30万亩、林下生态养殖和特色养殖基地12万亩、茶林套种银杏等珍稀林木基地8万亩,林下经济林地面积达到60万亩,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到56亿元。都江堰市被列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全市建成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都江堰川芎、崇州牛尾笋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四、以生态旅游为契机,培育林业产业新型业态 

我市制定了《成都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深度挖掘森林、湿地、苗木花卉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景观资源潜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基地及野放中心、村镇绿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大熊猫、森林、湿地和乡村等四大旅游品牌,开展赏花、观叶、看鸟、寻蝶、采果、垂钓、品茶、漂流、避暑、科考等十大绿色生态项目。2015年,全市林业生态旅游突破7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亿元。通过举办成都(青白江)第六届樱花旅游文化节、成都国际桃花节、石象湖郁金香旅游节和成都首届油橄榄节等18个节庆活动,接待游客2200万人,同比增加25.8%。 虽然我市在发展林业产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上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以及兄弟市州的进展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本次现场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市州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在发展现代林业、增强富民惠民实效上再创佳绩,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