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宜宾:倾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17-07-10   浏览:1696次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金沙江、岷江在这里汇聚成长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宜宾物产丰饶、通江达海、山川壮美的自然优势,也让宜宾肩负着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


4517110426253001082.jpg


综合利用模式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造什么林、怎么造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宜宾提出,造林就是造产业、造园区、造富裕、造品牌,探索出“万亩林亿元钱”林地综合利用模式,林地综合效益成倍提升。



造林绿化混交复层化


  推行“万亩林亿元钱”混交复层经营模式,由营造单一树种的纯林转变为营造多树种的复层混交林,近期、中期、长期效益兼顾,实现林地生态功能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造就了翠屏区明威乡“沉香木(油樟、油茶、红枫)+茶叶”、南溪区马家乡“马尾松(杉木)+红豆杉”、长宁县“竹+桢楠”等模式。


造林绿化景观美丽化


  推行“万亩林亿元钱”森林景观模式,在造林绿化时,合理搭配花卉、果木等,造下一片林,绿化一片地,形成一片景,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打下坚实基础。翠屏区金坪镇金兰花谷、宜宾万花谷和珙县、高县的茶花海就是典型代表。


1271214899651_mthumb.jpg


造林绿化康养园区化


  集混交复层模式、森林景观模式于一体,集中连片、规模打造造林绿化示范区。目前,翠屏区明(威)金(坪)林茶造林绿化园区、南溪区马家乡云南红豆杉康养造林绿化园区和宜宾县城西现代林业园区等建设进展顺利。


  2013年以来,每年每个区县建立“万亩林亿元钱”核心示范区2000亩以上,带动辐射1万亩以上。


  “万亩林亿元钱”模式的推广应用,极大地调动了林农、新型经营主体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有效地推进了造林绿化的开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建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15个、面积31万多亩,年产值达33亿元以上。


6026855.jpg


  宜宾市农村劳动力不足、资金匮乏,一家一户难以适应规模化、精准化、定向化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破解造林绿化钱从何来、谁来造、谁来管的难题,五大机制应运而生。


五大机制


  ——政府引导推动型。市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以奖代补,用于各类林业产业基地造林;翠屏区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进行分梯次奖励,同时配套涉农项目和统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南溪区每年出资1000万元,由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流转土地与业主、农户合作造林,政府要绿色、农民得实惠,解决了造林绿化资金、管护、成效方面的关键问题,调动了全民造林积极性。


  ——经营主体带动型。新型经营主体按市场化机制,通过租赁、流转、合资、合作入股分红、联合造林返租倒包等方式,整体推进,连片打包,既推进乡村造林产业化,又推进了造林绿化的园区化、景区化,形成宜宾造林绿化的主体取向。


6026849.jpg


  ——配套整合推进型。按“造林绿化+(路+水+土)”的“1+3”模式,以业主为主体整体推进造林绿化园区化建设,逐步形成乡村造林绿化景点化、景区化。


  ——金融支林助推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累计流转林地101.54万亩、流转金额5.86亿元。此外,抢抓全省首个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市机遇,主动协调金融部门延长贷款期限、优化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新增林权抵押贷款3.87亿元,累计贷款9.71亿元用于造林绿化,形成了财政资金、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等多元投入机制。


  ——项目推动促进型。在省林业厅下达宜宾的造林项目中,推行造林绿化工程化管理机制,严格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合格兑现,有效保证了造林质量。


6026846.jpg


  在创新机制的同时,宜宾市还通过大力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种苗基地等“五大工程”,确立了城乡造林绿化的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造林81.4万亩。2015年末,全市森林面积达799.8万亩,活立木蓄积达2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4.08%,林业总产值达165.1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503元,国土绿化率达46.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96平方米。


  2016年8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宜宾市林业局“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照进了宜宾城市发展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