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森林“四库”目标 破解发展难题
——福建省三明市深化集体林改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福建省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7.12%,森林蓄积量2.1亿立方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潜力巨大。
近年来,三明市锚定森林“四库”建设目标,针对森林经营提质增效不够、林业产业大而不强、森林食物多元供给不足、林业碳汇价值转化不多等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制度机制和政策供给,涵养水库、充实钱库、做大粮库、巩固碳库,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实现机制活、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龙栖山森林康养基地(三明市林业局供图)
创新森林经营模式
三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发挥国有林场、国有企业联农带村优势,推广沙县区梨树村场村合作、永安林业集团“村企农”联营、尤溪上源全民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带动规模经营林地近1000万亩。
引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服务团队,实行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服务模式,采取森林全周期经营、近自然经营、目标树经营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措施,打造森林提质增效示范样板,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告知承诺制、按面积测算蓄积审批,林木采伐成本降低50%。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公益林更新改造、天然林收储等试点,探索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全市已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9.8万亩,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实物量119.43亿立方米,价值量1078.61亿元。市内各重点水库常年保持较高水位,九龙湖成为省内森林植被最好、水域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蓄水超6.4亿立方米,为区域水资源稳定供应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木竹产业全链发展
立足产业基础、着眼未来趋势,三明市出台竹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规划,围绕木竹产品深加工、以竹代塑、生物质利用等领域拓展业态,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
完善“竹木物理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专业园区”三级供应链,引导12家龙头企业担任竹木产业细分领域“链主”,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用好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中铁建竹基零碳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落地。
为给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改升级注入金融活水,三明市创新引资入林机制,搭建“福林e农”服务平台,推出“福林贷3.0”“竹链贷”等金融产品,推广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等风险防控机制。
目前,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377亿元,同比增长6%;竹产业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8%;林下经济产值194亿元,带动35万林农就近就业增收;培育规模以上林企454家、上市企业3家。资源变资产步伐加快,全市涉林贷款规模增至306.7亿元、贷款余额90.7亿元。
立体开发森林“粮库”
三明市充分利用林地和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笋竹食品,推动油茶全果利用,推广“森林+林药林菌/文旅康养”复合利用模式,培育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黄精等食药同源产业,发展水煮笋、炭烤笋、糯米笋等全自动化生产线。
同时,加强制度创新,探索开展林下空间经营权不动产登记,推出林下空间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盘活林下空间、赋能产业发展。
2024年以来,三明市完成油茶新造3.3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7.28万亩,生产油茶籽5.3万吨。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483.3万亩,林菌、林禽、林药等食用药用林产品种类丰富、持续增量提质。打造建宁溪源明笋、尤溪绿笋等地理标志产品5个,开发笋竹产品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
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应用
聚焦“双碳”目标,三明市强化管护固碳,结合树种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乡土固碳树种比例,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
同时,创新实施森林碳汇开发。探索开展数字测碳,建立树木生长量与固碳能力计量模型,出台林业碳票减排量计量方法,建设碳票登记交易系统。探索推行“会议碳中和+碳票”“生态司法+碳票”“零碳旅游+碳票”等做法,开发跨区域自愿减排市场,拓宽“碳汇+”应用场景和渠道。
随着三明市林业碳汇能力稳步提升,碳汇交易市场逐步活跃。目前,全市森林植被碳储量1亿吨,年固碳增量1170万吨。近两年累计开发林业碳票项目62个、碳减排量126.6万吨,交易量22.5万吨、交易金额近300万元。(作者:吴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