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拍摄的正定县政府广场上的古槐树。王铁军 摄
近日拍摄的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东聚馆村的聚馆古贡枣园。 沧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我省是全国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古树名木不仅见证时代变迁、演绎生命传奇,还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和文化基因。
9月22日至28日,是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生态文明”。笔者从省林草局获悉,河北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守护这片“绿色记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燕赵古树名木,数量占全国总量近一成
“小时候,我就经常在这棵古槐树下乘凉、玩耍,还吃过它的槐花。一晃6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老了,古槐树还站着……”9月10日,邯郸涉县固新村年过七旬的王大爷仰望着这棵古槐,目光穿越时光。
这株古槐,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巍然屹立于太行山深处。树高25米,胸径14米左右,冠如巨伞,冠幅15米。经专家多方考证,其树龄已超过2000年。
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带发生大面积灾荒。这棵槐树以累累槐豆,帮助周边村民保住了性命。
它不仅活在传说中,更写在地方志里。著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涉县志》载:“古槐树,邑有三,皆植自唐宋。一在故县镇(即固新),大十数围,枝叶扶疏,状类虬龙。”
2018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林学会联合开展最美古树评选活动,这株古槐树被评为“中国最美国槐”。2023年,它又与我省另外4株古树,登上全国“100株最美古树”榜单。
燕赵大地,古树名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第二轮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及补充调查结果显示,河北共有古树名木50余万株,占全国总数的近10%,是古树名木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些古树名木,多扎根于山区乡村,静观沧海桑田,诉说地域变迁。其中,散生古树为16056株,古树群705个489222株。古树名木资源中,柏科的侧柏、松科的油松、蔷薇科的梨树、鼠李科的枣树、壳斗科的板栗、豆科的槐树等树种数量较多。
从古树名木分布区域看,承德市古树名木资源最为丰富,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9万多株。其中,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四道营村的九龙松,树龄已有1000多年,九条粗大的枝干盘旋交织在一起,枝头好似龙头,树身弯弯犹如龙身,树皮呈块状,好似龙鳞,九条枝干条条像龙,飞腾而起,故称为九龙松,有“天下第一奇松”的美誉。
承载历史记忆,彰显多元价值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
在邢台市内丘县扁鹊庙回生桥南侧,有一个柏树群格外醒目。山岩石缝中,九株古柏破石而生,形如腾飞的巨龙,因此被人称为“九龙柏”。
“据专家考证,九龙柏是河北目前唯一一个千年以上的古柏树群,已有2000多年历史。”邢台市林业工作人员介绍,“九龙柏的神奇堪称华夏一绝。相传扁鹊死后,其九个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时久成柏。”
千年古庙,历经沧桑,古柏静立在扁鹊庙周围,仿佛仍在聆听先师济世的教诲。
古树名木不仅具有无法复制的景观震撼力和文化感染力,许多古树的叶、花、果实、种子都可食用或药用,蕴藏着独特的经济价值。
9月20日,笔者走进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东聚馆村的聚馆古贡枣园,已经进入白熟期的冬枣挂满枝头。
聚馆古贡枣园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古冬枣园,有2000亩原始冬枣林,百年以上的冬枣树有1067棵,最古老的树年龄已有770多岁。东聚馆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旺告诉笔者,每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前来采摘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除了游客采摘、商贩收购,大部分冬枣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内外。
走进赵县雪花梨古梨树保护区,你会看到一棵被誉为“七龙朝圣”的雪梨古树。这棵古树树龄高达800多年,其主干宛如七条腾飞的苍龙,枝叶繁茂,气度非凡,令人叹为观止。
在赵县范庄镇南庄村,这片古梨树群成方连片,共有百年以上古梨树3090株。2023年,赵县古梨园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列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这片古梨树群经过科学保护,整体生长健壮,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达到了高产、稳产、优质、复壮的目标,形成了“春季花如雪海,夏季满目苍翠,秋季硕果满枝,冬季状如虬龙”的独特景观。
如今,被誉为“中国雪花梨之乡”的赵县,梨园种植面积达25万亩,梨果产业年产值已达30多亿元,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
为每株古树打造专属“身份证”
在正定县常山西路政府广场上,有两株600多岁的古国槐树,树干粗壮,需双人合抱;树冠繁茂,如撑开的巨伞。
几乎每天,赵爱华都会到这两株古槐下,细细查看一番。53岁的他,是正定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园林站副站长,负责古树的保护工作。“古树也需要‘体检’,就像人一样。树体稳固性咋样、长势好不好、影响根系生长的土壤质量如何,这些都要时时留意。”他说。
20世纪80年代初,正定县请来省林业部门的专家,对县委大院门口的两棵槐树进行鉴定,发现老国槐竟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修复真定府署时所植。于是,古树被围上铁栏,挂上标牌。就是从这两棵古槐开始,正定第一次对全县的古树进行了普查,之后,统一在古树周围做了栏杆和标牌。从那时起,古树开始有人巡护了,打药、浇水、剪除枯枝……
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资源,更是留住百姓“看得见的乡愁”。
我省把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作为构筑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举措。今年1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出台后,省林草局及时启动《河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修订工作。今年以来,该局与省公安厅深化协同合作,在公安专网增设管理模块,完善打击破坏古树违法犯罪的保障措施。
普查登记建档是保护古树名木的一项重要措施。2024年和2025年,我省对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年度数据更新与质检入库工作,为全省古树名木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制度建设也在不断深入。河北省绿化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多次下发通知,完善古树名木保护制度,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同时,全面推进挂牌保护工作。目前,我省散生古树名木挂牌及古树群碑牌设置已全部完成,古树群内单株古树名木的挂牌工作正有序进行。依托“河北省古树名木智慧化管理系统”,我省建立起古树名木信息数据库与电子养护档案,增设养护日志模块,为每株古树打造专属“身份证”。
一株古树,一个故事;一片绿荫,一段乡愁。燕赵古树名木正以蓬勃新生,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故事。(作者:李巍 王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