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鄂尔多斯治沙新篇:“一块板子”拉动“一条链子”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立秋刚过,库布其沙漠正午的阳光依旧炽烈。沿达拉特旗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驶入沙漠腹地,仿佛置身一片深蓝色的海洋。登上12层高的瞭望塔环顾四周,连绵起伏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莹莹蓝光。光伏板下,稗子、苜蓿、燕麦等植物绿意葱茏,偶有野兔从中窜过,窸窣声打破沙漠的寂静。

这是一场令人惊叹的变革:架起一片蓝海,植下一片新绿,稳住一片黄沙,守护一方生态——光伏治沙,正在以独特的方式重塑着沙漠的面貌。

光伏治沙,是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内蒙古产业治沙的创新实践,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依托“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鄂尔多斯市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分段集中、线性布局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促进生态建设与新能源开发互补共赢。

1.png

“光伏长城”东起库布其沙漠东端的准格尔旗,向西一直延伸到杭锦旗,光伏板沿着黄河“几字弯”,在库布其沙漠北缘绵延近400公里,构筑起一道“生态长城、绿电长城、产业长城、创新长城、富民长城”。

2023年12月,作为我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的内蒙古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现已形成光、电、蔬、草、药、畜、禽一体化全面循环发展的格局。

行走在近2米高的光伏板下,烈日灼人的锋芒变得柔和起来。项目负责人杜洪光说,这就是光伏治沙的奥秘所在,“光伏板挡住了阳光,降低了板下的蒸发量,沙障能够更好地锁住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发电+治沙”的双重功能,让库布其沙漠治理走向良性循环。

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是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之一,其中由19.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造型电站,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地标。依托“光伏+生态治理+草畜一体化”模式,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达到80%。

内蒙古骑士乳业打造的3万头奶牛智慧牧场就在不远处,与光伏园区结合形成“光伏发电+苜蓿种植+牛粪肥田”的循环农业模式。

今年夏天,这里还成为很多自驾游客的打卡景点。来自河南洛阳的何先生一家,在自驾前往响沙湾景区时,特意绕道光伏基地观光露营,“这里太壮观了,一望无边的光伏板随着沙丘起伏,像海浪一样,这样的景象太震撼了。”“光伏+旅游”正在成为“光伏治沙”的新场景、新业态。

2.png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宋俊峰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60万亩,在建项目2977万千瓦,拟批复两个“沙戈荒”大基地规划光伏装机160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到年底光伏治沙力争累计突破100万亩。

“一块板子”拉动“一条链子”,“光伏治沙”有力带动了新能源装备和光伏装备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激励机制,优先吸纳农牧民投工投劳,优先购置本地种苗和沙障原材料,优先通过农牧民自建、合作社建设等方式先建后补实施项目,让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直接参与者和直接受益人,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光伏治沙”模式,也在内蒙古全域复制。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的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基地项目正在全速推进,项目通过“光伏+生态”模式,让沙地长出“小太阳”,荒漠也能见“绿芽”。在阿拉善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0万千瓦光伏项目于去年年底并网,构建起“生态修复、荒漠治理、能源开发”的循环发展模式……

根据有关规划,到2030年,将构筑东起内蒙古中部、西至新疆“点、线、面”相结合的光伏治沙长城。“大漠追光”的脚步仍在前行。未来,横亘西北的“光伏长城”,将成为我国沙漠治理的新史诗。(毛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