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玉门市位于广袤的河西走廊西端,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河西走廊防沙治沙的关键节点。2025年以来,玉门市以“护绿2025”专项行动为抓手,构建“全链条检疫监管、精准化监测预警、专业化防治服务”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交出了一份“零疫情、高成活、生态美”答卷,为“三北”工程构筑起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重点路段有害生物防治
全链条检疫监管:从源头到落地的全程守护
针对“三北”工程苗木调运量大、来源广的特点,玉门市将防控关口前移至调运前端,织密生物安全“第一道防线”。
守牢调运检疫关。创新实施“三查三验”工作法,即查调运凭证、查植物标识、查运输轨迹;验检疫证书、验种苗规格、验健康状况。对造林苗木开展“三查三看”:查来源地是否为疫区、看苗木质检标识是否规范、查运输途中是否采取防护措施、看落地种植环境是否适宜、查后续养护措施是否到位、看管理责任是否落实。通过全国林草植物检疫信息化平台,为苗木建立包含调运时间、来源地、检疫结果等多项指标的电子检疫档案,实现“一苗一档”可追溯。
正是这种“检疫前移+全程追溯”双轨机制和“保姆式”检疫服务,确保了外调苗木健康合格率100%,为2025年新造的8668亩新疆杨、白榆、梭梭混交林打下了坚实基础。
严把苗木调入关。森防检疫工作人员对外地调入玉门市用于造林或种苗繁育的苗木,进行现场复检。排查苗木树种、光缆盘、电缆盘、木材有无松材线虫病疑似症状,以及美国白蛾、光肩星天牛等虫害。一旦发现有携带病虫害的苗木,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规进行处理。从2025年初至发稿时,全市共实施产地检疫1500亩,产地检疫率达到80.38%。经检疫,对未发现林业危险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苗木核发《产地检疫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苗木检验合格证》。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苗木,不得用于本地区造林绿化。
“检疫+执法”联合管。玉门市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绿剑护绿”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排查木材加工企业、种苗交易市场等关键场所。2025年1—8月,共检查木材加工厂29家75次。

防护林带灌水
精准化监测预警:筑牢玉门生态监测“防火墙”
玉门市以“县级统筹监测+乡镇分片落实”为核心,创新“日常巡查+重点防控”模式,通过乡镇网格员常态化巡护、县级专班定期督查,搭配隐患早排查、风险早处置的基础措施,实现了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设备辅助+人工巡查”协同联动。玉门市在17个重点项目区,布设智能虫情监测防治杀虫灯32台,通过架设立式粘虫器、入土观测盒、观察箱实地预测预报;组建由5名专职测报员、72名护林员组成的“监测铁军”,实行“四定”工作法(定区域、定责任、定频次、定标准),每月开展1次全面踏查、每周1次重点区域巡查。
“人工靶向+生态防控”防治。针对鼠兔害这一沙区主要隐患,玉门市在昌马镇、花海镇、老市区等11个重点区域试点 “乡排查+村投饵”联动模式,由乡镇农技站牵头摸清鼠兔活跃区域,组织村级网格员和自然保护区及公益林区护林员、群众观察员分片排查鼠兔活动痕迹,在活跃区域人工定点投放低毒饵料,较传统随意撒施方式减少药剂使用量60%,防控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

环城林网清理林带杂草
专业化服务赋能:打造生态建设“生力军”
为破解“三北”工程点多面广、专业力量不足的难题,玉门市创新“全周期服务+社会化参与”模式,培育了一支“懂技术、会服务、能战斗”的防控队伍。
定制化“检疫管家”。为重点造林企业检疫人员提供“前期指导、中期跟进、后期跟踪”全周期服务。例如,在清泉至老市区630亩梭梭造林基地,检疫员指导企业选择无疫情苗圃的种苗,在苗木落地后每周巡查一次。在下西号镇枸杞标准化基地,森防检疫人员联合乡镇技术人员集成咨询、检测、药械供应等功能,服务半径覆盖周边8个乡镇,累计为农户解答检疫问题120余次,发放技术手册500余份。
提供“菜单式”服务。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培育专业防治公司5家、乡级服务站12个,发展兼职防治员24名。为17个项目区提供“菜单式”服务——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药剂喷洒、生物防治等不同套餐。例如,玉门市某农业合作社通过“菜单式”服务,预约了无人机喷药服务,3天完成500亩防治作业面积,成本较自行采购设备降低35%。

截至8月底,全市完成“三北”工程造林3.4万亩,实施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1.36万亩,外调苗木落地复检率10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3‰以下,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零事故、检疫秩序全规范。玉门市“护绿2025”行动的创新实践,体现了“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多方协同”的现代林业治理理念。其“全链条检疫+精准化监测+专业化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三北”工程区苗木调运风险高、监测覆盖面广、防治力量不足等痛点,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玉门方案。(周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