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三代人,70年,一片林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在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双江村,一片占地22.5亩的楠木林苍翠欲滴。从1956年的3棵古楠木,到如今的600余株葱郁林海,跨越近70载光阴,周发祥、周学礼、周云安祖孙三代接力守护,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绿色守护者赞歌。

1956年盛夏,27岁的周发祥偶然得知村头几株参天大树竟是珍贵楠木。眼见乡邻砍伐幼树做柴,他心急如焚:“再不管护,祖宗留下的宝贝就没了!”于是,他主动请缨,义务护林。

集体生产年代,周发祥利用早晚间隙巡林。晨曦微露,他扛柴刀钻山林,斩杂草、清枯枝;夜幕降临,他提煤油灯查树苗。为“盯”住这片林,他执意将新房建在林边,甚至将分到的12.6亩责任田悉数置换至林旁。“田挨着林子,干活时也能盯着树。”

护林路上,周发祥的倔强远近闻名。同村妇女屡次砍伐幼树,他夺刀阻拦,后来闹到乡政府。乡干部感叹:“老周护林,是给子孙留福!”1962年冬,大雪压枝,他整夜烧火融雪,力保楠木枝干。2010年,面对10万元高价求购古树的贩子,他断然拒绝:“树在,根才在!”

70年风雨,穿坏12双解放鞋,用钝30把柴刀,周发祥硬是将3株古楠木育成数百株林海。2010年,86岁的他体力不支,将“接力棒”郑重交给儿子周学礼,只留下一句话:“护林是良心活,得尽心!”

接过重任的周学礼,起初并不适应。夏日蚊虫、冬日寒风,巡林的单调,曾让他动摇。

父亲察觉后,带他重走护林路。“你看这棵树,1958年大雪压断枝,我裹棉被守了一夜;那棵小苗是你出生时栽的,现在比房还高……”往事历历在目,周学礼红了眼眶:“爸,我绝不让林子败在我手里!”这句承诺,是子承父志的宣言。

守护贵在坚持,难在“共治”。2024年春,同族兄弟放羊误入楠木林,踩坏新苗。面对“树又不是你家的”的呛声,周学礼耐心劝解:“这片林子是全村的希望,我爸护了一辈子,咱得给子孙留个念想!”最终,族人将羊群迁至十里外。

火灾是心头大患。周学礼与妻子黄福仙轮班巡林,冬季清理枯枝,夏季喷洒药剂,还将经验编成顺口溜:“冬清枯枝夏防虫,牛羊不进林区中……” “一片树叶一截枯枝都是火苗的引子。”黄福仙说,“农忙时我们轮流巡护,冬季就把枯枝拣出来。”看着儿子儿媳在精心照料,周发祥虽已放手,仍时常走进林中,摸摸老树,拣拣枯枝,眼神里满是欣慰。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2025年植树节,楠木林上演“三代同植”:97岁的周发祥颤巍巍扶正树苗,周学礼挥锄培土,“00后”孙子周云安操控无人机盘旋监测。

“爷爷用脚丈量山林,父亲用手呵护树苗,我要用科技让护林更高效!”周云安的话,道出新护林人的志向。科技赋能,让守护插上翅膀。他四处学习科学护林知识,自购无人机巡林。“高空视角半小时完成往日半天工作,病虫害、火情一目了然!”他兴奋地说。

周云安谋划“以林兴村”。他在林间架设摄像头,直播楠木生长;设计二维码树牌,扫码即可聆听三代护林故事。2025年,村民周小妹借助楠木林景观开设生态直播间,单日吸引3万网友,农产品销量翻番。“绿林子变成‘钱袋子’,护林更有奔头了!”周云安笑道。

周家三代的坚守,点燃了全民热情。双江村成立义务护林队,20名村民主动加入;吉安县林业局将楠木林设为生态教育基地,为古树挂牌保护。2025年《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实施后,周边小学定期组织研学,孩子们在周云安带领下扫码识树、聆听故事。“我们要像周爷爷一样,做绿色小卫士!”孩子们稚嫩的誓言在林间回荡。

当地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村民在林下种植的草珊瑚、灵芝等特产通过电商热销全国。2025年1至5月,双江村集体收入突破76万元,较护林前增长15倍。“以前觉得护林是苦差事,现在明白,守住了绿,就是守住了金!”村民毛建平感慨道。

从3株古楠木到600株楠木,从零星到成林,周家三代人以近70年的光阴,跑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绿色长征。他们用脚步丈量初心,用科技激活传统,用一片丹心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童智杰 肖振华 钟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