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新疆加快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进行“扩边”增绿,各地通过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建设,持续巩固提升“锁边”成效。
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中枣1号”良种示范基地,四千亩枣树郁郁葱葱,一片片花蕾布满枝头,长势喜人。
示范基地采用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联合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联合打造的绿洲外围枣优质轻简工业种植模式,集成应用“良种+配套技术+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稳定固沙,枣稳产优质高效目标,以“良种+良法”促进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于示范效果突出,基地被列为“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生态治理示范区科技高地。
“中枣1号”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成功选育的宜机化良种,2024年被中国农业农村中心评为突破性良种。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岳华峰介绍,“中枣1号”比传统灰枣果大核小肉多、枣味浓郁,而且具有更强的抗干旱、耐贫瘠、耐盐碱、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的特点,是新疆、宁夏等“三北”工程区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选。
“中枣1号”管理简单。传统枣树种植一般需要通过“开甲”,即对枣树树皮进行环剥,从而提升坐果率。传统灰枣需每年开(护)甲1—2次,喷施坐果剂2—3次,管理较为复杂,生产成本高。而“中枣1号”免开甲,无须喷施坐果剂,仅此项每年管理成本降低200-300元/亩。
基地采用宽行密植、高干宜机、“长放枝”和“轮替更新”结果枝组等工业化种植技术,相比传统“矮化密植”模式,商品果提升18.5%,节本增效21.4%以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益明介绍,示范基地集成运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将土壤湿度传感器植入枣园20—30厘米土层,根据实时采集的土壤含水量,结合树体营养状况及需肥关键期,进行智能化灌溉与施肥的精确管理。并通过“无人机监测飞防”技术实时监控与防治病虫害。
“因为果个大、质地优,‘中枣1号’售价比传统灰枣高30-40%。”示范基地运营方、河南全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谷全林介绍说,现在基地每年节水节肥40%以上,节省劳动用工70%,园区每亩效益达到了3000元,而“矮化密植”种植的传统灰枣效益不足300元。
目前,绿洲外围枣优质轻简工业种植模式已在新疆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推广种植243万株,推广面积3.7万亩,并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新规划2.0万亩高效南疆枣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