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王国”“世界花园”,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省的古树名木资源极为丰富。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云南拥有古树名木数量达103.79万株,高居全国之首。
这100余万株古树名木,如同绿色宝石镶嵌在云岭大地。它们或扎根于山林间,或矗立在古寺旁,或静立在村寨中,彰显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记忆。行走云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这些有生命的文物,一一感受它们的千年沧桑,解读它们背后的生态保护故事。
全面保护:
为多彩古树筑起“安全屏障”
“这株高山栲又名空心树,距今已有1700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宾川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建勋指着一株高山栲对记者介绍。这株高山栲树高18米、胸径4.5 米,如一个巨人挺立崖边,威风凛凛。尽管枝干残缺,树干底部还有个3.5米高的树洞,但依然不减其威猛,千年古树生生不息的气韵迎面而来。
鸡足山奇峰林立,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古建筑群多,保留下来的古树名木也多。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上鸡足山,其人生游历的最后一程也正是在这里。他不仅撰写了《鸡足山志》,还留下了鸡足山传衣古松的生动描述:“龙鳞鹤氅,横盘倒垂,璎珞千万,独峙于传衣之前……”这株古松因生长在传衣寺旁而得名,其伟岸高大的雄姿借助名人题咏跃然纸上,名播四方。遗憾的是,传衣寺和古松都没能保留下来,而今人们只能凭借文字想象。除此之外,在悉檀寺里,还有一株与他相伴日久的古树。徐霞客第二次上鸡足山后身患疾病,无法行走,最后不得不被人抬下山。临行前,他让人抬着绕树三匝,不舍之情,令人动容。回去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令人欣慰的是,他生命最后旅程所惦记的这棵树至今依旧枝干挺直,高耸入云,丝毫不见颓势。
云南省古树名木资源的多样,我们在鸡足山就领略到了。
鸡足山距今1700多年的高山栲 。张海富摄
鸡足山索道站旁,有5株元代种植的元江栲非常引人注目。它们树形高大,苍枝遒劲,生机勃勃。元江栲是鸡足山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多在海拔2400米至3000米的地方生长。
每年2月至4月,鸡足山华严寺旧址的两株古山茶花争奇斗艳,如霞似锦。它们已有660年,盛开之时,火红的花朵在绿意盎然的山间遥相呼应,成为万众争簇的网红打卡地标。
鸡足山华严寺旧址的古山茶如霞似锦。张海富摄
同样在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有我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林中共有咖啡树1134株,平均树龄已逾百年,据说主要是法国传教士田德能于1904年所种植。由此,朱苦拉村咖啡林被称为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中国咖啡“活化石”。2023年,它与大理弥苴河古树群、怒江铁杉古树群和秃杉古树群,作为云南省四大古树群共同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
不论是在时光长河中静静守望的千年古树,还是枝叶相依的古树群,均在云岭大地上绽放着别样的生命力。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独树成林景区内,有一棵被誉为“美龙卡”的古榕树,树龄已逾千年。它左右两侧主枝上,又滋生出36条气生根。这些根茎垂直而下,形成独树成林的雨林奇观。2023年,西双版纳独树成林高山榕与大理软叶杉木、普洱“树包塔”“塔包树”高山榕一起获评“全国100株最美古树”。
云南古树资源丰富,千年古树有200余株。日前,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公布的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中,云南的“大宝积宫与琉璃殿·古柽柳”榜上有名。
这些古树名木,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不少古树树种珍稀,尤为珍贵。为保护好这些难得的古树资源,近年来,云南省坚持“全面保护、科学养护、依法管理、促进健康”的思路,为每一株古树建立“身份证”,将每一株古树名木都纳入保护体系,让它们在七彩云南这片土地上继续展现风采。
抢救复壮:
让濒危古树“重焕生机”
“你看现在脚踩的这一块,就是做了一个透气桩的铺设。我们对土壤进行了翻垦、施肥,这是地面上采取的措施。” 在昆明市五华区妙高寺,昆明市林草科技推广总站的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株树龄500多年的柳杉向我们介绍。
这株柳杉树高达38米,因为村民祭拜、燃烧香烛,树体上烧了一个较大的空洞。现在柳杉下不仅加装了围栏,隔绝了人为活动的直接干扰,还对树体空腐层进行了清理,喷施了杀菌、杀虫的药剂,并作了防腐处理。
在昆明龙泉寺,高大的黄连木在雨中看起来更加枝舒叶展,生机旺盛。但这株古树因长期生长在石板缝隙中,土壤贫瘠、根系受损,枝叶曾经一度枯萎。
昆明龙泉寺的黄连木古树生机旺盛。唐秀萍摄
讲到对这棵树的复壮,昆明市林草科技推广总站工作人员指着树里面的空洞说,“这棵树里面全部空腐,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复壮方案。包括清腐、挖掘透气沟、更换疏松肥沃的土壤、对枯萎的枝叶进行修剪、喷洒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为了防止雷击,还增加了避雷措施。经过半年的精心养护,这株黄连木古树终于抽出了新的枝条。”
鉴于每棵树生境不同,树木个体生长条件也不一样,所以每棵树的保护措施也都做到因地制宜。
“根据每棵树不同的情况,昆明市采取‘一树一策’的抢救复壮措施。”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处工作人员介绍。
昆明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了古树监测系统小程序,对长势濒危的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进行筛选,开展“一树一策”抢救复壮行动。现在全市5.49万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实施挂牌保护,并对急需救治的古树名木实施了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土壤改良、围栏保护、树洞处理、支撑拉索、有害生物防治、截剪枯干、设立避雷装置等复壮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统筹安排约55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保护示范工作。2022年以来,对484株古树名木开展了抢救复壮,并开展项目质量和成效复查。通过“一树一策”科学施救,总结成可复制的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特别是针对部分历史人文价值较高、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濒危衰弱一级保护古树,云南省林草局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实地“问诊把脉”,量身定制复壮方案,力争让每一棵濒危古树都重焕生机。
制度建设:
为保护工作 “保驾护航”
2025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在此之前,从制度层面依法依规保护古树名木,云南省很早就开展了探索。
我国作为茶的故乡,古茶树是这方面的特征植物。而我国古茶树资源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地方,便是云南。为保护古茶树资源,云南省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将云南省行政区域内树龄100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和栽培型茶树均纳入保护范围,并规定行政区域内有古茶树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古茶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资金用于古茶树的保护、管理、研究。
同时,云南省还制定出台了《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强化保护管理原则方法及奖惩规定。当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订《云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此外,云南省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管理。由省级统一制作标牌,对全省一级保护古树和名木完成挂牌。全省常态化开展监测,各州(市)配套制定出台保护管理办法、养护技术措施等,实现古树名木规范化、制度化管护。
2025年,云南完成了古树名木数据更新工作,覆盖全省16个州(市)百万余株古树名木。工作人员通过系统采集古树名木树龄、树种、生长状况等信息,按照“一树一档”“一群一档”建立精细化数字档案,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数字化、智慧化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宣传赋能:
让古树故事走进大众
2024年10月11日,昆明市海埂公园,一场以“保护古树名木,全民共建共享”为主题的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拉开序幕。此次科普周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并向广大市民发出了云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倡议书。
自2022年以来,云南省每年都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介保护知识、政策法规和古树名木的珍贵价值。利用各类媒体平台,通过主题宣讲、专题访谈、视频展播、图文展览、印发宣传册、发布倡议书等方式,全方位宣传普及古树名木知识和保护管理措施。
各州(市)积极响应,结合地区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结合义务植树的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尽责形式,以手机短信、简报、宣传标语、村村通广播、宣传车、文化墙、材料发放、技术宣传培训、科普讲座、现场咨询答疑等传统方式,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途径,普及古树名木保护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发布倡议书,积极营造热爱、珍惜、保护古树浓厚氛围,形成了“保护古树名木人人有责”社会风尚。
“下一步,云南省将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古树群整体保护试点等项目,并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云南省林草局生态处负责人说。
为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云南省将组织拍摄全省1000年以上古树宣传视频,组织古树名木摄影大赛等活动,并制成宣传图册,全面展现云南古树名木种类、景观、文化多样性和保护成效。
9月23日,云南省林草局在“森林云南”微信公众订阅号开设“云南千年古树”专栏,持续展示全省千年古树的保护成果和独特风采。
七彩云南,多彩多姿的古树名木,在林业工作者的悉心守护下,我们相信它们的生命的画卷将绵延不绝。(唐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