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腾空而起,一天能完成2000亩沙地播种任务,植树机器人在沙地上“行走”作业,平均5秒就能种下一棵沙柳,智能沙障铺设机每天可铺设沙障56亩……
治沙技术的革新,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最前沿的鄂尔多斯,开启沙漠治理“倍速模式”。在强力推进“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建设中,鄂尔多斯结合科技“突围”工程,以降本、增效、提质为目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总结“十大关键技术”。两年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000多万亩,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0%。成果背后,是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的有力支撑。
夏秋之交,正是飞播种植的窗口期。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风沙路径阻隔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现场,4台无人机各自“包干”一个作业区,每天共计能完成上万亩沙地播种任务。
“智能无人机可一次性搭载40-60公斤丸粒化种子,作业半径约2公里,能够在人车无法进入的复杂沙区开展大规模播种作业,种子上裹着保水剂和营养土做的包衣,撒下去就能活。”飞手刘少东介绍,飞播过程当中每亩地接收种子1公斤,种植效率比人工种植效率提高了100倍。今年新投入的无人机最大载重已达到100公斤,续航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进一步提升了无人机飞播作业的效率与质量。
除了飞播,无人机还是运输的好帮手。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5万亩乌大沙蒙宁联防联治项目治沙现场,飞手操控2台无人机吊运着沙柳枝条,沿着预设路线飞行。抵达指定区域后,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迅速投放。
鄂尔多斯市三北工程推进中心高级工程师闫伟介绍,各类智能化设备其实已经投入到治沙的各个环节中,“从春天栽种苗木,到冬天沙柳、柠条平茬,都有智能机械在全程参与”。
沙障是固定流沙的第一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人工铺设草方格沙障是沙区多年来的传统做法,通常每人每天可铺设约300平方米,劳动强度很大,质量却并不稳定。鄂尔多斯市林草局与蒙草集团共同研发的智能沙障铺设机,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将铺设效率成倍提高。同时研发了植物纤维型网式沙障,沙障使命完成后可以实现环保降解。
自带“最强大脑”的全智能植树机器人,能够自动检测土壤湿度、坡度,智能调节种植深度和间距,让苗木成活率从传统方式的60%提升至85%以上;可一次性搭载1700株苗木,载水3吨,自动化完成松土、落苗、压苗、覆土、注水等种植流程;每5秒植入一株沙柳,19分钟就能完成一亩沙地的种植任务,相当于120名熟练工人同时作业,生产力呈几何级跃升。
在毛乌素沙地,一款被称为“灵活胖子”的种树神器体型更大、实力更强。长3.5米、宽2.8米、高2米的“身体”,能一次性装载7000棵沙柳,装满水后总重量达到5吨,8秒种一棵沙柳的速度着实灵活。
入秋后,智能灌木平茬机又到了上阵的时候。平茬即将植物地上部分从近地面处全部割除,刺激植物重新萌发新枝、更新复壮。智能平茬机替代了过去的背负式或微小型割灌机,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的沙地上进行平茬作业,通过遥控器控制切割高度、角度及距离,每台日均可平茬灌木150亩左右、收割10吨左右,实现灌木平茬机械化、规模化。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机械上,还渗透在治沙的每个环节。可降解营养袋仿佛是幼苗的“诺亚方舟”,这种由秸秆纤维与保水剂制成的营养袋,不仅能缓慢释放水分与养分,为幼苗提供3个月的“生长缓冲期”,还能在完成使命后自然降解为有机肥料;专门针对风大、流沙量多的恶劣环境设计的种植杯,能够巧妙地保护种子,为新植樟子松提供宝贵的初始养分,帮助其有效应对自然挑战,提高植树成功率……
在几十年的防沙治沙中,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权威院所合作,已取得290多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为防沙治沙装上了“智慧引擎”,让每一寸沙漠的治理都更加精准高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阵地上,沙丘披上绿装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治沙正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创造更多奇迹。(作者:毛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