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三北精神”引领鄂尔多斯绿色蝶变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绿色中国

25.jpg

文/李振蒙

多年来,鄂尔多斯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治理等生态实践中弘扬“三北精神”。“三北精神”引领着鄂尔多斯发生绿色蝶变。一位位平凡英雄扎根荒漠,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用辛勤的汗水缔造了“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绿色奇迹。

鄂尔多斯治沙的“中国样本”

“三北精神”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和“三北”工程伟大生态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推动三北地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也引领着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鄂尔多斯全境被整体纳入“三北”工程规划范围。“三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鄂尔多斯在沙区各族群众接续奋斗下累计完成生态建设2933.32万亩。47年来,通过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376万亩,森林覆盖率27.4%,增加了18.28%,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水土保持率61%,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分别达到40%和80%,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殊荣,库布其沙漠治理成为国际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1978年至2000年,鄂尔多斯以“先易后难、由近及远”为原则,重点治理风沙危害区,通过草方格固沙、人工造林等技术初步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张。库布其沙漠万人会战7次,建成跨越“死亡之海”的“穿沙公路”,凝聚了“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2001年至2023年,“三北”工程进入科学化、系统化阶段,科技治沙成为主流,鄂尔多斯涌现出库布其治理模式等一批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典型,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确定为“全球沙漠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称为“中国样本”。

26.jpg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的光伏治沙。敖东 摄

鄂尔多斯治沙践行“三北精神”

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史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奋斗史,通过鄂尔多斯的防沙治沙史挖掘“三北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对弘扬“三北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艰苦奋斗是鄂尔多斯治沙人的鲜明底色。艰苦奋斗是“三北精神”的真实写照,强调不畏艰险、自力更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三北”工程开展于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民生产生活面临极大威胁,荒漠化治理难度大、挑战多。面对荒漠化困境,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鄂尔多斯治沙人以“宁可种树累死,也绝不能被沙子欺负死”的信念,在工程初期依靠人力背苗、徒步造林等最原始的方法一点一点扩大绿色版图,最终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转变,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畏困难的品格。

无私奉献是鄂尔多斯治沙人的厚重暖色。无私奉献是“三北精神”的本质属性,彰显着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宗旨,也体现着个人价值与集体使命的统一。

14万杭锦旗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治理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使全旗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0.8%提升至2020年的15.4%,植被盖度从16.2%增长到65%。乌审旗治沙人经60余年努力,森林面积达57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2.89%和80%,获“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毛乌素治理成效获高度认可。一代代鄂尔多斯建设者将青春奉献给荒原,书写着坚韧与奉献的绿色传奇。

锲而不舍是鄂尔多斯治沙人的不变本色。锲而不舍是“三北精神”的实践要求,反对急功近利,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防沙治沙需长远眼光与历史耐心。“三北”工程跨越半世纪,四十多年光阴、几代人的传承才筑就了今天的绿色长城,代代传承成为精神延续的关键。库布其沙漠腹地阿门其日格四任书记接力种树数十载,成功阻止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握手”,书写了壮丽治沙史诗。在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精神支撑下,鄂尔多斯的“三北”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如今,建设者们依然秉持锲而不舍的奋进品格,捍卫着先辈们用汗水、青春、生命缔造的伟大事业。

久久为功是鄂尔多斯治沙人的特有亮色。久久为功是“三北精神”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实施“三北”工程的战略定力。四十余年来,鄂尔多斯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前赴后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顽强意志和实干姿态,用热血汗水创造绿化奇迹。新时代,以敖日格勒、李挺、冯慧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回归沙区,赓续着治沙精神,久久为功,决心为后代再造绿色家园。

他们整理沙地数据,或管护林场,成为防沙治沙主力军与先锋队,在祖国北疆荒漠化防治事业中扎下根来,为荒漠化防治事业注入新力量。

创造治沙奇迹的精神动力

“三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生命、鲜血、汗水及青春在“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所孕育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表现和升华。“三北精神”在鄂尔多斯治沙实践中,不断凝聚力量、释放活力,成为鼓舞和激励治沙人不畏艰辛、勇担使命,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北精神”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三北精神”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从汉代屯田戍边到清代“绿洲保卫战”,中华民族在与荒漠化的抗争中不断锤炼生存智慧。而“三北”工程的全球意义,则使这种民族经验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典范。库布其论坛作为世界唯一以治理沙漠为主题的论坛,是各国交流防沙治沙经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这种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

“三北精神”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鄂尔多斯“三北”工程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大漠绘丹青”的生态理想转化为可实现的实践路径。人力和毅力是鄂尔多斯治沙的底色,技术的摸索和迭代更新为治沙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立足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现实,在多年与风沙的抗争中,鄂尔多斯摸索总结出了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用科技创新架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在毛乌素沙地,通过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治,推行“三元套嵌”治理模式和“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机制,采取“前挡后拉”“窄林带、宽草带”“建设草库伦”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乔灌草搭配,封飞造并举,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0%。理想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精神在此交融,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实践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三北精神”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让荒漠造福人类是荒漠化防治的根本目的。党中央将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战略,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鄂尔多斯统筹防沙治沙与农牧民增收致富,建立生态治理奖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注入防沙治沙领域,促进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集聚,每年100余万人次、100多家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防沙治沙。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模式,生态重点建设项目以工代赈资金比例达到16%,每年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万个,带动项目区农牧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紧密结合,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北精神”体现了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三北精神”不是凝固的历史概念,而是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增加新的内涵。从最初的“人拉肩扛”的人力治沙,到“水冲沙柳”“螺旋钻孔植树”机械治沙,再到如今的无人机植树、智能植树机器人的技术革命,从单纯的生态修复到“光伏”治沙、林草“碳汇交易”,“三北精神”一直在鄂尔多斯发扬光大。鄂尔多斯建设国际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荒漠化防治研究院、荒漠化种质资源库,推广智能沙障铺设、智能灌木平茬、无人机飞播、植树机器人作业等新技术、新装备,林草科技转化率达60%,降低治沙成本。新时代鄂尔多斯的三北工程建设者既传承着“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风沙欺负死”的血性担当,又努力创造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价值。

“三北精神”体现了整体性与地区性的统一。内蒙古横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占“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两个半”,承担着60%以上的工作量,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三北精神”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着意气风发、誓不罢休、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占鄂尔多斯面积的48%,黄河流经728公里,孕育了著名的河套文化、青铜文化,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赋予“三北精神”更加深厚的内涵和磅礴的力量。以宝日勒岱、殷玉珍、王果香、乌日更达赖等治沙英雄为代表,从“牧区大寨”“穿沙精神”享誉全国到“库布其精神”世界闻名,新时代“光伏长城”治沙带建设惊艳全球,鄂尔多斯沙区人民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创造国家生态治理典范,丰富着“三北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弘扬“三北精神”再创辉煌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继续弘扬“三北精神”,是鄂尔多斯人面对的一张新答卷。

要以制度保障夯实治理根基,以典型引领营造宣传氛围,以思政教育凝聚社会共识,以文艺创作升华精神价值,以全民行动构筑绿色长城,将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可量化的行动。通过上述实践路径,最终形成“人人知三北、人人护生态”的全民行动格局,让“三北精神”在鄂尔多斯焕发活力。

一要强化制度保障、夯实治理根基。要强化党的领导,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与宣传格局,确保“三北”工程生态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弘扬“三北精神”列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制订中长期行动方案。组织部门应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生态治理成效纳入干部评价体系,对在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与及时奖励,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治沙实践。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经费规划,设立“三北”工程生态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保证各类建设资金充足,尤其是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体验馆、生态旅游文化中心等资金投入规模较大,周期长,要保证经费的充足。林草、团委、工会等部门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挖掘和总结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与典型人物。

二要强化典型引领、营造宣传氛围。新时代,媒体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要依托主流媒体打造宣传品牌,通过拍摄纪录片、开辟专栏等方式,深度报道殷玉珍、乌日更达赖治沙英雄事迹。挖掘治沙英雄、基层模范的感人事迹,通过表彰、巡回报告会等形式树立榜样,激发社会共鸣。 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的治沙日记”“我为黄河‘几字弯’种棵树”等系列话题,鼓励基层群众用镜头记录治沙点滴,形成全民参与氛围。举办“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成就展”,通过沙盘模型、VR技术还原荒漠变绿洲的历程,增强公众直观体验。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平台,向世界分享“光伏治沙”等技术经验。邀请国际媒体走进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加强“三北精神”的国际传播,将“三北精神”上升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公共产品。通过多种互动网络平台弘扬以“三北精神”为核心的三北工程生态文化,扩宽宣传面,提高社会对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认知。

三要强化思政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将“三北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强化公众认知。将“三北精神”纳入党校必修课和高校思政教材,开发相关专题课程,组织党员干部赴治沙一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会“三北精神”内涵。在中小学,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利用鄂尔多斯市环保教育基地、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等实践教育基地和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作用,带领学生投身于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的实践中;建设鄂尔多斯荒漠化防治创新馆等防沙治沙博物馆,通过历史照片及治沙工具等实物展陈、沉浸式影像剧场等形式,再现“人进沙退”的壮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三北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打造纪念馆、主题公园等实体载体,用生态旅游的方式扩宽三北工程生态文化的传播面,形成文化认同。

四要强化文艺创作升华精神价值。鼓励创作以“三北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影视、美术等作品。深入挖掘鄂尔多斯在防沙治沙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与典型人物,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以治沙劳模为切入点拍摄电影或电视剧,创作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展现治沙人的坚守,用艺术语言诠释生态之美。举办“大漠丹青”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并以黄河“几字弯”为主题举办摄影展、美术展,征集市民眼中的美丽鄂尔多斯。加强“三北精神”的理论研究阐释,统筹社科联、文旅系统、高校教师等研究力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开展“三北精神”生动案例的征集和研究工作,用朴实的话语把蕴含的时代精神讲清楚、说明白。

五是强化全民行动,构筑绿色长城。打造暖城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宣讲类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生态环保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节水、水污染防治、低碳出行、环保意识普及等宣传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植绿护绿爱绿类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沙障铺设、植树护绿、草原森林防火、植树种草技术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资源整合,凝聚社会合力,打造“红十字公益林”“国防林”“党建林”“红领巾林”等品牌,通过义务植树、生态主题党日等活动,使“三北精神”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同时,丰富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动员企业、社会团体、个人通过“云植树”平台认养林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

(此文系2024年度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