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甘肃省全面推行林长制情况。目前,甘肃全省已设立各级林长共62288名,五级林长在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形成林长统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模式,构建齐抓共管、资源整合、同向发力的林草治理新格局,林草资源保护发展取得新突破。
甘肃以林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护绿,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加强
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是各级林长的重要职责。
甘肃利用林长制,调查监测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资源动态和变化趋势,全面查清和准确掌握资源底数。争取专项资金5.58亿元,全省选聘生态护林员6.63万名、草原管护员1.51万名,整合各方管护力量,建立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实管护责任。严格执行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对历年森林督查发现的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进行查处整改,已完成整改93.4%。
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火灾、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去冬今春防火季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草原火灾。完成康县和康南林场11.75万株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实现松材线虫病疫情清零。组织38个县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2021年全省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085万亩,挽回牧草损失3.165亿公斤。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被列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2022年重点工作,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既充分考虑地方发展需要,又切实加强科学保护,正在加紧推进。
增绿,科学绿化进程不断加快
甘肃制定全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及防沙治沙规划、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描绘“十四五”林草发展蓝图。去年以来,甘肃完成植树造林533万亩、草原种草改良64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35万亩,超额完成造林任务。评选省级森林城市5个、省级森林小镇20个。
为落实科学绿化,甘肃开展国土绿化空间调查评估,落实造林绿化空间,组织编制全省“十四五”国土绿化规划。加快重点区域一体化治理步伐,大力推进北方防沙治沙带建设,积极推进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和修复、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庆阳市被列入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实中央投资2亿元,切实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作用的发挥。
甘肃积极谋划储备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84亿元,目前已下达2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争取到位资金7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4%。
甘肃祁连山核心生态景观。(甘肃省林草局供图)
用绿,林草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立足林草资源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甘肃做大做强特色优质林果产业。
推动陇东优质苹果、陇南核桃、花椒、油橄榄、河西及沿黄地区红枣、葡萄、枸杞等优势布局,依托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新栽植核桃2.7万亩、花椒28.39万亩、油橄榄11.03万亩,完成提质增效138.71万亩,促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不断打造林草产业品牌,11家林业企业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41家林业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康县核桃”“华亭核桃”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认证或公共区域品牌;秦安花椒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争取国家下达森林抚育资金1.7亿元、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9.9亿元,公益林补偿资金7.1亿元,用于开展中幼龄林、次生林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退化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
活绿,改革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资源资产,使林权向有能力、会经营的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和林业龙头企业等适度集中,促进林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全省累计流转林地面积484.31万亩,实现林权流转金额6.84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00.51亿元。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3725个,认定登记家庭林场1302家,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林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村林业发展水平。
创新融资平台,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甘肃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十四五”期间分别为全省林草发展授信300亿元、150亿元,首笔张掖市甘州区5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政策性贷款已发放到位。陇西、渭源、永靖等6个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已经财政部审核纳入PPP项目库,总投资80亿元。通过利用政策性金融贷款模式,创新林草多元化融资渠道。
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办理效能,推动林草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