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末至8月初的一轮降雨,让库布其沙漠喝足了水,眼下正是沙漠飞播的好时机。
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风沙路径阻隔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现场,一台载重70公斤的无人机,装满草种后在飞手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将柠条、沙柳、花棒等十余种树种均匀播撒在已经扎好的沙障中。这一场景,悄然书写着鄂尔多斯治沙的新篇章,传统的铁锹劳作已不再是治沙造林的唯一方式,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正以高效精准之力让沙海变绿洲的步伐加快。
鄂尔多斯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928万亩。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宋俊峰介绍,今年全市治沙目标任务是600万亩,“我们通过推广应用无人机飞播、植树机器人、灌木平茬机械、沙障铺设机械等先进装备,保持日均治沙万亩的攻坚态势。”
治沙,也有时令密码。无人机飞手刘少东“解密”道:“开春时要栽植柠条苗木,随后要施药灭虫,夏天雨季来临前就进入飞播阶段,一直持续到秋天,冬天的任务就是柠条、沙柳平茬。治沙就是一年四季的循环,在机械化设备的加持下,我们能在每一个时节里发挥出最大功效。”
“80后”刘少东是个爱琢磨的人,十几年前就在思考如何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力,提高治沙效率。他的父亲曾是杭锦旗最早通过种植柠条进行防沙治沙的先行者之一,那时候没有机械助力,全靠人力与风沙较劲。刘少东还记得,铁锹、锄头、驴车就是父亲最亲密的“战友”,他的手掌总有厚厚的茧子,裤脚永远沾着沙粒。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刘少东一边种树,一边投入到机械改装研发中。今年春天,他发明的牵引播种机经过改良后投入到柠条种植任务中,4台播种机在沙地里往来穿梭,挖沟、栽柠条、掩土等作业一气呵成,“15个人、4台机器,能在一天内完成近1000亩柠条的种植任务”。而在人工种植的年代,每人每天仅能完成4亩地。
刘少东还是鄂尔多斯市第一批无人机飞手,2018年报名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培训,将无人机施药、无人机飞播技术带回杭锦旗防沙治沙的阵地。截至目前,他已经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完成20多万亩无人机飞播任务。
“今年我们抢抓雨季时机开展飞播,降雨前播撒能减少鸟类、老鼠对种子的啃食,雨水又能为种子提供充足水分,有效提高草种成活率。”刘少东介绍,无人机飞行高度是5米,飞播下来的种子不易被风刮走。一台载重60公斤的无人机一天能完成2000多亩播种任务,约4000斤种子。依托高精度GPS定位系统,无人机搭载的播撒装置能将多种种子按预设航线和播撒密度,均匀播撒在沙障中,确保每亩撒播草种1公斤。今年项目又新投入了载重70公斤、100公斤的两台无人机,飞播效率进一步提升。
杭锦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晓荣介绍,飞播将持续到9月中旬,届时将完成全年200万亩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59岁的治沙人贾文义有着比刘少东更早的治沙记忆。他的爷爷是库布其沙漠第一代治沙人,“20世纪50年代,我爷爷他们那一代人要用骆驼、毛驴从上百公里外的地方拉回来树苗,靠一把铁锹挖坑种树。我父亲那一代治沙工人,经常领着自己娃娃到沙漠里种树,用酒瓶子装上水浇树,树苗很难存活。”
如今,贾文义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锁边林带巡林护林的工作中,守护父辈们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13万亩管护作业区内,防火、防灾、病虫害检测等都有了科技加持,远程监控设备应用,让巡护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监测和评估是确保治沙项目成功的重要环节。为了更精准地评估治理效果,鄂尔多斯市林草部门采用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工作人员的手持电脑上,卫星图像、无人机监测数据和地面实时位置一目了然。通过这些数据,工作人员能够精准调整治沙策略,优化种植布局,确保每一寸沙地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理。
从铁锹到无人机,治沙手段的进化,见证了鄂尔多斯在沙化土地治理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在打赢“三北”攻坚战的征途上,科技的“钥匙”仍在不断破解一个又一个生态密码,打开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之门。(毛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