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天台“五好汉”书写樟树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2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樟树是村庄的标配,素有“无樟不成村”之说。它们或立村口,或倚庙旁,历经风霜洗礼,依然枝繁叶茂,不断书写天台樟树界的传奇故事。

唐樟树龄最长 雷打电击仍青翠

天台县树龄最大的樟树为唐代所植。平桥镇下园殿村南有一株1200多岁的古樟,胸围720厘米,树高17米。据考证,这是天台仅存的4株唐樟之一。

20世纪70年代,这株唐樟因遭受雷雨袭击,其主干东侧被劈开了一米见方的大口子,树皮焦黑如炭。唐樟仍以青翠书写着生命的坚韧,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雷劈的伤口,也慢慢愈合,伤疤越来越小。

据村史记载,公元1694年左右,朱氏族人路过下园殿,看到一株樟树参天耸立,就在树下歇息,只觉清风徐来,心情愉快。“此乃风水宝地也。”于是毅然定居于此,并开枝散叶。

在村民眼里,这株唐樟既是景观树,更是风水树。其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时时庇护着村庄。

宋樟一树成景 五柏对樟景观奇

在天台县福溪街道隔水江村边,有一株被称为“金樟大王”的香樟树,历经千年,老而弥茂。

据考证,这株香樟树树龄已有1020年,树高17米,胸围超过8米,平均冠幅27.5米。千年以来,它屹立在吕道岸庙旁边,并完全覆盖其上,为村民消暑纳凉,为村庄护佑安康。而在樟树的旁边,又有5株树龄上百年的柏树,齐齐耸立,形成了“五柏对樟”的奇特景观。

历经千年风吹雨打,樟树出现中空现象,可容四人围坐。前些年,樟树生了一场大病,虫子飞舞,树叶凋零,村民焦急万分。天台县林业部门得知后,立即选派专家实地会诊,并出动无人机,从高空喷洒农药,进行全方位灭杀,彻底消灭了害虫。“金樟大王”恢复了勃勃生机,枝繁叶茂。

元樟腰围最粗 安身立命岩缝中

一般情况下,树木要长得高、长得大,需要肥沃的土壤,获取充足的营养。但天台县腰围最粗的樟树,却是长在岩缝中。

来到始丰街道牌门村南面的乌石岗,即可看到2座庙:永清庙和乌石岗庙比肩而立,相距不到3米,中间立着一个功德亭。庙后有一株樟树,枝叶几乎覆盖在庙顶之上。

穿过功德亭与庙宇之间狭窄的墙弄,你可以看清这株樟树生长之处异常贫瘠。乌石岗山势陡峭,岩石有如刀劈斧削,顺势而下,而大樟树就在岩石缝隙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3.jpg

工作人员为元樟测量胸围

这是一株元中期的古樟树,树龄700年,胸围达8.3米。为了扎稳根基、吸取养分,大樟树的根系异常发达,有的裸露地面,顽强地向四处延伸。树皮粗糙斑驳,树枝苍劲虬曲,更显古朴沧桑。

明樟生命顽强 烈火穿心若等闲

在赤城街道大慈岭脚村,有一株植于明代的古樟树,树龄520多岁,树高16米,胸围5.2米,长势茂盛。

但谁能想到,这株樟树是劫后新生、凤凰涅槃。

提起往事,家住古樟旁的葛阿姨心有余悸。几百年风吹雨打,这株樟树出现了空心现象。一天夜里,樟树忽然起火了。熊熊火焰从各个空心的树杈处冒出。

正当束手无策时,有村民急中生智,建议从旁边几近干涸的池塘里挖出烂泥,堵住树脚的空洞。另外,架起长梯,封堵高处冒出烟火的树杈。在村民齐心合力下,火势终于慢慢熄灭,但袅袅烟雾2天后才终于断绝。

天台县林业部门获悉后,立即实施护障“五步法”:清枯枝、灭虫害、堵树洞、补树体、添营养,使其重焕生机。

清樟冠幅最宽 独木成林一片绿

南屏乡东岭村的古樟绿树成荫、冠大如盖,它是全县冠幅最大的古樟树,树荫覆盖面积近900平方米。

远远看去,只见树冠恰似一把撑开的巨伞,覆盖在田地之上,层层叠叠。这株樟树已有300多岁,胸围430厘米,高20米。树干在离地1米左右一分为三,其后再次分枝,正所谓“兄弟分家各自努力”,此后树干不再有主次之分,纷纷向上生长,向外发展,平均冠幅达到33.5米。

古樟生长在沟坎边上,一边悬空,似乎摇摇欲坠。为了扎稳根基、站牢身躯,树根沿沟坎向两边疯狂生长,竟比树身还要粗大。或许这就是“樟树桩”得名的原因吧。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天台樟树界“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五位好汉”,用不同经历,书写了动人的故事,见证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天台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樟树已成为人行道、交通主干线的主要绿化树种。一株株、一行行樟树茁壮生长,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杨国球)